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五讲:江晨教授 主讲《钢琴演奏中的中国意境与法国印象》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1-11-11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实践教学学术讲堂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钢琴演奏中的中国意境与法国印象》课后感(一)


2021年11月9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展开。此次为本学期的第五讲:《钢琴演奏中的中国意境与法国印象》。

本节课的主讲人是著名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江晨教授以“人、琴、乐”——钢琴艺术史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为线索——其中,“人”即作曲家、钢琴演奏家;“琴”指不断发展的键盘乐器;“乐”指钢琴音乐作品——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的课。

首先,江晨教授通过展示许多钢琴发展不同时期的照片,为我们讲述了钢琴乐器的起源与演变。今天钢琴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两种外形相似,但发音器械不同的乐器——锲槌键琴和羽管键琴。其中,锲槌键琴使用琴槌敲击琴弦发声,与今天钢琴发音更较为相似。1709年,意大利人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弗里(1655-1731)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1850年,海因里希·施坦威移居美国,并于1853年在纽约创立了施坦威父子钢琴公司,标志着现代钢琴正式进入规模化生产时代。

然后,江晨教授介绍了法国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人物:法国键盘音乐之父——弗朗索瓦·库普兰和和声学理论的奠基人——让·菲利普·拉默。江晨教授带领我们透过画像,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并且还现场示范了库普兰的《神秘的路障》和拉默的《阿拉曼德舞曲》,精彩的演奏让我们的思绪似乎穿越回那个教堂音乐鸣响的时代。

紧接着,江晨教授对比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和法国印象主义。钢琴作为一种舶来品乐器,我国作曲家尤其擅长根据古曲、民歌和民间器乐曲改编的创作。以运用民族化的音响和曲调,探索和引领了新的钢琴音乐表现手法。对此,她提到了丁善德先生的《到郊外去》、朱践耳先生的《流水》以及由王建中先生改编的《百鸟朝凤》等中国名曲,深入剖析了这些作品与印象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钢琴版本的《百鸟朝凤》


而法国印象主义音乐,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为代表,以崭新的音响向世界表达了“感官所感受到”,非常接近中国文学所说的“通感”。在江晨教授的示范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彪西的《塔》,这首作品几乎以五声音阶构成,表达了他眼中的东方。且他的音乐创作中,处处能体现出以东方音乐为老师。而江晨教授也反复提到傅聪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学习印象主义音乐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


德彪西《塔》(节选)


通过课堂上江晨教授的讲授和示范的一首首作品,钢琴音乐艺术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江晨教授希望我们能从抛出的信息点中继续探索挖掘,透过音符揣测作曲家真实的意图,去关注背后的文化和审美。

最后,江晨教授以一首轻快的法国风格舞曲《福尔兰纳舞曲》为本节课画上了完满的句号。感谢江晨教授的精彩讲授!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2019级二胡专业学生 杨缘缘


《钢琴演奏中的中国意境与法国印象》课后感(二)


初冬来临之际,我们终于迎来了“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讲座的第五讲——《钢琴演奏中的中国意境与法国印象》。本次课程由钢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博士生导师,钢琴系主任江晨教授主讲,用讲演结合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了中国意境与法国印象主义的相似与相像。

讲座从钢琴艺术史开始说起,钢琴艺术史的三个主要构成成分是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不断发展的键盘乐器以及钢琴作品。乐器的出现催生出作曲家,而演奏家赋予了这些作品灵魂与生命,当演奏家的技术与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地步,便促进了乐器的改良与发展,因此作品是推动整个钢琴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傅聪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学习印象派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应该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容易理解。因为中国人讲究意境,诗词讲究虚实结合,书画讲究留白艺术。而在法国印象中,除了线条、节奏、色块、光感,更注重色块、节奏和结构的分配,留白的艺术。

法国印象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术、音乐、文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强调了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主张艺术上的革新。

今天的讲座主要讲了四位作曲家,法国键盘音乐之父——弗朗索瓦•库普兰、和声学理论的奠基人——让•菲利普•拉默、克劳德•德彪西和莫里斯•拉威尔。江晨教授演奏了库普兰的《神秘的路障》,拉默的《阿拉曼德》,德彪西的《塔》,以及拉威尔的《库普兰之墓——福尔兰纳舞曲》。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福尔兰纳舞曲》,这是一首具有法国风格巴洛克时期的舞曲,运用了大量的西西里节奏给人以神秘悠久的听觉感受。课程最后,江晨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特色、创作来源和表现手法。

江晨教授将中西方两种具有不同审美特色的音乐文化汇合在一起,将诗词的意境与绘画的印象融合在音乐之中,真正的体现了“音乐是相通的”这一理念,让钢琴也开始会讲“中国话”。

聆听江晨教授的讲座,让我感受颇多。作为一名表演专业的学生,在中国器乐的学习演奏中,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秉承对音乐的热情,学习西方风格的优良之处,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新的元素。感谢江晨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2020级二胡专业学生 许彬清

FROM:上海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