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正式开课。刘红教授以《民以歌为生》奏响了《大视野》课程的第一个乐章。作为《大视野》课程的第一位授课教师、著名民族音乐学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相信这一天对于刘红教授来说一定是一个令他难忘的教师节。
课程就民歌在民间社会层面、学理层面以及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理解、诠释与研究上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介绍、分析和思考。“民以歌为生”——从生到死,无时不歌。民歌的地域风格差异和方言文化特色形成了民歌真挚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民歌源于生活”,刘红老师认为,“民歌乃民乐之母”,这也为本次器乐文化系列课程做了一个生动且具象的开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老师谈到的由民歌衍伸出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作为民乐系的学生,我们一直是一群“复杂”的存在。一边苦恼着如何能够更彻底地了解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便精准地掌握乐曲的风格特点,同时又要发愁怎样不着痕迹地将具有现代审美和表现力的演奏技法融入乐曲当中,将“土得掉渣”与当下的音乐审美自然对接。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觉知,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及表达发生成为当今文化实践中的常态。
而这次刘老师的讲座提醒了我们,我们在继承和融合中是否会不自觉地“以己度人”,在认知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时是否在增强不断调整时空关系的历史和社会观念,“土得掉渣”这个“土”又如何来界定?“这个观念要随着我们观察对象的时空关系的转变而转变”,不仅是民歌,更是对于所有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我们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这样才能具备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站在当下的视角去俯视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而尊重你观察的对象,尊重你观察对象的文化才是文化保护真正的前提。刘红老师由民歌一路引申,“民歌”不再仅仅是“民歌”,其代表的是音乐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正如刘红老师所说:“这一场比赛,不能球员是你,裁判也是你。”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三年级 朱睿
在这堂课的开始,刘老师就强调了这个选题的意义,题为“以民歌为生”,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万物之母,刘老师也是想通过民歌与大家分享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在座的选课同学大部分是民族器乐演奏专业,这对于大家拓宽专业视野,了解传统文化背景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在课堂中我们对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民歌的呈现是一种“从生到死,无时不歌”的状态,民歌的表现形态是与民众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联的,它发生于民众的劳动生活之中,是自然而然、无处不在的,从而形成了特定场合的礼仪歌、风俗歌、记事歌等等。民歌的特色就在于它的想唱就唱,个性强烈,同一首歌由不同的演唱者来演唱,会有不同的色彩和感受,另外民歌的地域风格差异以及方言文化特色更体现出了它的丰富性和性格化。
对于认知和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上,刘老师提出我们既要有自信,更要自觉,自信表现的是文化行为者实践自我行为的坚定态度,我们既要有局内人的自我认同,也要有与局内人共处大一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认同。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意识,我们理解了这个“自”的双层面,才能更好地融入考察的文化区域,我们应该全方位打开视野,以文化生态背景中的语言去观察和解读,这也避免了我们的盲目自我。
另外刘老师提到的自觉,是指我们在进行文化行为时,对自己行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现要有明确的规定和规约,应当尊重客观事实和文化行为者的传统价值观念,而杜绝“文化侵略”行为,决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在文化行为者上,这是一种对传统的破坏和亵渎。
对于这个问题在音乐演奏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有所借鉴,首先对于传统作品的学习是否有做到深入传统背景,了解地方特色,历史渊源,文化习惯,学习传统除了技法的磨练,更重要的是从根上的挖掘和研究,但同时我们又必须了解,传统是流动变化的,时空的变化会引起呈现方式的差异性,这就更需要我们思考在演奏表达中是否有运用传统的语言,又是如何在新的时代下进行表达。
学习了这堂课,给我们带来了更深的思索,让我们打开了视野,感谢刘老师的精彩授课!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周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