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二讲:关于《大视野》课程及授课团队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19-09-18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9月17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的第二个主题:“关于《大视野》课程及授课团队”于上海音乐学院北416教室顺利开展。

研究生部部长张巍老师、研究生部书记陈强斌老师出席了本次课堂,对课程的创办给予大力的肯定并寄予了热切的期望。以李景侠教授为主的《大视野》授课团队部分教师分别对《大视野》和所讲内容做了简短介绍。



陈强斌书记指出,《大视野》这门课包含了许多主题,每个主题的设置份量相当重,对了解地域关系和地域文化,以及艺术的传承、流派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帮助,《大视野》不单单指普通的的视野,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更是用耳朵来聆听、分辨、把握,《大视野》实属一个具有开拓性的课程。最后,陈强斌书记祝贺这项课程的顺利开展,并预祝接下来的课程圆满成功。



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教授


张巍教授首先感谢了以民乐系李景侠教授为主的教师团队,他告诉同学们,音乐的发展与文化教育生态历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久以来,老一辈艺术家们不断的进行乐器、思想及人文的创新,才形成了音乐发展现在这样一个繁荣局面。他表示,《大视野》这项课程的开设对表演及理论专业的学子们都有着重大意义,也希望这个课程在上海音乐学院未来的表演学科建设和发展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成为我们可以长久保留的财富。



《大视野》课程的策划者李景侠老师对研究生部两位领导的支持表示十分感动,研究生部的支持不光是给大视野授课团队的,也是给每个同学的。李老师认为,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更关注的是目标是什么,采取怎样的路径及思维方式。目前,团队老师包括文化学者,史论家,演奏家,医生,心理学家等30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能拓宽同学们思考的范畴,为大家提供新思想,新思路,新观念,从音乐本身出发,找到新的视角理解音乐,希望大视野团队在开拓大家思维层面的方向能够有所作为。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常委、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


史寅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向大家传授了人生中的“三个十年”:

第一个阶段(15-25岁):知人之所知。你所接受的视野来自书本和老师,因此这个阶段勤奋读书是非常重要的,若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就要不耻下问,直到搞懂为止。

第二个十年(25-35岁):知人所不知。如何去做呢?想开拓你的视野,你需要跨学科,调查研究,行万里路,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创造新的认识,在实践中积累你将要闪光的财富。

第三个十年(35-45岁):人知你所知。这个阶段,你或许将走上学堂,向万千学子发表你的真知灼见,传授你对学科对生活的再认识,用自己的视野去启迪别人,这样才可到达最后的境界:人所知之。在擅长的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使他人受益,留下了一世芳名。



接下来,就将要在本学期开展的讲座课程,邢立元老师提出了对中国二胡艺术百年的研究与思考,并希望同学们思考有哪些事件值得我们关注。



上海音乐学院 王蔚教授


王蔚老师则将以古筝为例,探讨每个流派的技术性风格性技巧,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传统音乐。



霍永刚老师则结合自身经历,探索人生阅历对演奏(演唱)风格的影响。郭树荟老师、唐俊乔老师、刘传铭老师也以小视频的方式和同学们对授课主题进行了简短的概括,并对同学们致以了热切的期盼。

通过前两堂课的学习,我感受到这门课让我受益的不仅仅是各个专家们在自己所擅长领域讲授的知识,还包括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的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许某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就会在我心中埋下小小的种子,在课后无论是专业练习或是理论研究时,会忽然受到启发,或许这就是《大视野》课程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吧!

这些富有意义、充满深度的主题性课程都将在本学期每周二下午三点半于北416教室和大家依次见面,《大视野》授课团队的教师们,通过他们的自身阅历的总结,将以漫谈文化的方式,将大师们的视野用最直白最简单的语言告诉大家,以达到开拓视野,启迪思想的目的。希望我们都能拥有大视野,大情怀,大理想!


撰稿: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阴梦菲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三年级 朱睿 课后感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二课于9月17日下午在北楼416顺利开讲。本次课程以介绍课程和授课团队为主,在李景侠教授的主持下,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张巍主任和陈强斌书记莅临现场,老师在讲话中分别提到了对当下音乐表演专业学习方式的反思,探讨了课程本身对于音乐表演学术性的意义,对课程的开设和以李景侠教授为首的授课团队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和由衷的感谢。两位并希望《大视野》能够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成为一个能够长久保留的音乐财富。



随后,李景侠老师介绍了《大视野》的课程设计构想,并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本学期授课团队的每一位专家教师。他们有的是我校专业老师,有的是文化学者、史论家、教育家、医生、心理学家,亦有具有音乐专业背景的领导,更有从音乐出发、成功完成跨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们。李老师坦言,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希望每位专家学者能将各自不可复制的人生阅历带上讲台,将他们从音乐出发、在别的领域获得的成就和学术成果重新带回到音乐学院的课堂上,在学生们内心深处为未来埋下一颗种子。《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的授课团队是一个怀揣理想、富有情怀的群体,他们带给学生们的将会是来自高处的声音、深处的声音、远处的声音。


其中,郭树荟老师、唐俊乔老师和刘传铭老师纷纷发来视频,简单地阐述了他们各自对于《大视野》课程的构思和想法,史寅老师、王蔚老师、霍永刚老师、邢立元老师在现场为他们接下来的授课内容做了简洁明了的课程概述。在《大视野》的课堂上,具体技术细节将不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将从音乐出发,从具象思维的空间走出来,寻找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理解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就如同一个初生的婴儿,在众人殷切的期盼中呱呱坠地。作为学生,我们感到幸运和期待,在奔向目标理想的征途中能有这样的一个团队为我们指引探寻世界的新的方向。倘若我们离开了手中的乐器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在苦练技术的思维模式下偏安一隅,那么“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为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样的我们又如何能在当今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正如李景侠教授在推文中说的:“风荡大野,云流高天,一切,正当其时。”我们由衷地希望每一位从《大视野》课堂上走出去的朋友们,不再或居于一隅,或步履匆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慢慢走,欣赏啊!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