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2019年10月29日下午15:30,《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七讲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开讲,张鸣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音乐训练与人生修为》。这场讲座的特色之处在于张鸣老师是以一个非典型公务员的身份,从跳脱音乐圈的视角来谈谈对音乐的体悟,这让我们以另一种方式看到了音乐对人的成长及发展的影响。
讲座的开始,张鸣老师谈到了对音乐与人生的认知,他向在座的学生抛出一个问题“音乐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回答起来并不容易,它从何产生,或者说从哪来到哪去,都是我们需要去探求的,老师也提出了对这个话题的疑问,是否现代生活中的我们接触的音乐是一种消费体?是一种经济活动呢?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去理解音乐的发生,以及它存在的价值,持续的方式和被需求的来由。
在讲座中,张鸣老师分别以国立音专学生的见解、教育与文化视角以及准专业视角向我们谈及了音乐与人的关系,同时引用了许多前人的经典之语,比如朱光潜先生在文献中提到“‘礼’和‘乐’的精神体现,‘乐’的精神在于和谐,‘礼’的精神在于秩序,‘乐’是根本”,这种内和谐外秩序也是人生境界的追求,即内心和谐生活有序,这体现出古代礼乐制度是有对人的修为要求的;又比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及人在20岁之前的两种教育工具,即体操和音乐,这对人的成长具有着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老师又谈到,音乐即心的艺术,是表达内心的出口,许多艺术家都对此有共鸣,莎士比亚认为音乐能够苏醒灵魂;黑格尔认为音乐反映出了最内在的自我;叔本华说音乐是意志的直接外射;朱光潜认为音乐具有着感化功能,这都向我们展现了音乐存在的深层意义。
接下来,主题是音乐训练中的音乐与大师,张鸣老师通过自身学习琵琶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几位琵琶大家,讲述了他们的音乐审美原则,对音乐的看法,以及他自己学琴过程中记忆深刻的几件事,这些音乐经历都对张鸣老师日后的政治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之后,张鸣老师向我们解释了自己非典型公务员的身份,并且点出自己处于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这是一个矛盾化的时期,它既是智慧的又是愚蠢的,既是信仰的又是怀疑的,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但始终坚持着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张鸣老师说,这是他在音乐训练中所植入的“真”的信念,音乐教会他真实和诚实,教会了他忠于事实和真理,也给了他在逆境中爬起的决心,在他的起伏人生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一种信念之光,这正是音乐所给予他的强大力量。
最后,张鸣老师再次点题,对音乐训练与人生修为进行了再认识,他谈及了自己再次重启所带来的感悟,他用“曲中有人”来概括,更发现了音乐作品中关于形象的代表化,正可谓曲中人不远。另外他也提出了一个专业化问题的思考,“音乐家与音乐作品谁更重要?”以及几个要素“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音乐活动”之间的关系。他也表达了对音乐与人生交汇点“真、善、美”的传承希望,鼓励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不断实现自身的超越。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张鸣老师在课程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鼓励我们去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力量,做美的传递者。
感谢张鸣老师的精彩授课!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周诗瑶
张鸣《音乐训练与人生修为》
课后感(二):
张鸣老师的课与往期的《大视野》有些许不同。与其称之为课,倒不如说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先生将所思所想寄托于他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这些故事好似离开了音乐,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窃以为可归纳为两句话:人生决定音乐,音乐影响人生。
音乐的定义是一门艺术,是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课上提到,黑格尔认为音乐能反映出最内在的自我,我深以为然。我认为音乐是一门“影子”艺术,它可以反映性格特点、地理差异、文化习俗等等,各种因素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完整的自画像。
正如课中所提叔本华概括的,“音乐则为意志的直接外射”。一首作品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的影子,是将他们的意志用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听众在欣赏音乐时听到的不仅是旋律,应同时能看到“曲中之人”——作曲家表达的艺术形象;“曲外之人”——演奏者的二度创作以及“听曲之人”——将自身融入音乐。它体现的是“三人”共同的思想高度和人生修为,同时,“前两人”又决定了所创造的音乐所具有的颜色和形状。张鸣老师在课上还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赝品制作者和原创艺术家进行了探讨,“赝品制作者的人格是分裂的、不生动的、无风格的,而原创艺术家的人格是完整的、生动的、有风格的”,“原创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作品可以被复制,但它所形成的人格是不可复制的。”
同时,张鸣老师又通过他的自身经历和所见所闻阐述了音乐对一个人的引导和约束。古时儒家主流学者将“礼”和“乐”作为影响品性、调节情欲的重要工具,如今也依然起到同样的作用。从张鸣老师的一个个故事中,我听到了音乐所带来的“真、善、美”,了解到了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特别是北京尚善基金会的毛妈妈的事迹感人至深,那穿越天地之隔的心灵对话,就是从人的心中流出的最美乐章。这大概就是老师所说的音乐与人生的交汇点。好的音乐传递情感是直接的,能给人带来正面且积极的影响。
张鸣老师说,“真、善、美是一个很大的传承”。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更多地接触音乐能使人高尚,但我们寄希望于所有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人能够将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理解和认知带入生活。我想,美好的音乐如涓涓细流,而能将这股细流汇入血液,融于骨髓的人,才是真正的音乐人,他们必定是沉淀的、美好的、善良的。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本科三年级 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