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本学期最后一讲: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 史寅讲述《通晓乐器、感知器乐》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19-12-25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本 学 期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

已圆满结束

下学期新课程敬请期待!


2019年12月24日,《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课程迎来了最后一讲,由史寅老师带来的《通晓乐器感知器乐》。

首先,史寅老师自豪而充满感情地亮出了他自己最喜爱的一个身份——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他说,20年前,当他接手这个博物馆时,看到了贺绿汀老院长早在去世前5年就亲手写好的“东方乐器博物馆”几个金灿灿的大字,心中激动之余下定决心,此生一定要为上海音乐学院办一个优秀的有影响力的乐器博物馆,因为这是一份凝聚了上海音乐学院三代领导和专家心血的事业。

史寅老师说,办这个博物馆他是有着深层思考的。东方乐器博物馆设有四个展厅:中国古代乐器展厅、中国现代乐器展厅、外国民族乐器展厅和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展厅。他要用这样的展陈方式,一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二为宣扬上海音乐学院在民族乐器改革中的贡献服务;三为世界民族音乐的多样做宣传服务;更要为宣扬中国56个民族是一家的民族大团结服务。所以他的口号是,让外国人从这儿了解中国,让中国人从这儿遥望世界。

接下来,史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中国出土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贾湖骨笛和中国乐器出土文物中具有最广泛影响和最高成就的曾侯乙编钟,并以此来告知大家,中华民族的音乐是远远超过通常我们认为的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概念,在8000年以前的贾湖骨笛上,就已经出现了七声音列,中国的先民们就有了对音高变化的审美意识。而2500年前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更是体现了中国先秦时期辉煌的音乐成就,该编钟有五个半八度的音域,编钟和只支架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3500字的铭文,代表着中国乐器和青铜冶炼史上的最高成就。

而后,史老师用众多的实例来讲解了文化的流动和演变的过程。相同起源的乐器,到了不同的地方,经由当地人民长期演奏该乐器,形成了自己的演奏技法、乐曲、演奏家等等,久而久之,也成了所在地的民族乐器。例如丝绸之路,从西亚东欧进入中国的胡乐器,以及唐宋期间中国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史老师举了大量的实证,特别是用中国古筝和日本古筝的对比,使人耳目一新。史老师强调,乐律的产生和调式的运用,是民族音乐最重要的特征。因为音律是人们对音乐最深刻最系统也是影响最为长远的认知,而调式音阶的选择则是慎而又慎之举,它融汇了一个民族的精神。

接着史老师又生动的说起音乐来源于生活,与自然环境、语言特点及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以唱到山的民歌为例,不同地区不同地理环境的人们,在描绘自己家乡和地区风貌的歌曲中,就和那儿的山峦起伏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音乐旋律又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

最后,史老师从演奏家的角度,审视了乐器改革和音乐创作互为促进的渐变过程,提出了他对音乐作品的审美原则:“生活是源泉,形象是灵魂,感情是动力,风格是特征,技术是手段,创新是理念,逻辑是法则,情趣是魅力”。

作为器乐演奏专业的学生,乐器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类似“你所演奏的乐器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样的问题,想必许多同学都被问到过,或者自己思考过。可是口头的回答大概并不是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最完整的表述,我们实际是如何与所演奏乐器相处的,可能才是真正的答案。平日里,相较于乐器我们更聚焦于自身,视野更多的集中在演奏和乐曲上。我们总把自己作为主体,乐器只是我们掌控的对象,似乎很少把乐器本身当作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去探索它历史、成长和价值。正如史老师所说“只有乐器才能固化音乐,承载着地理历史音乐等诸多因素,从而使得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一个学期的课程转眼到了尾声,每每大视野课程都为我们拓宽了脑中关于音乐的边界,给我们带来了多少醍醐灌顶后的豁然开朗,还同时引发的新一轮疑惑与思考。感谢每一位授课老师的分享,感谢每一次课的精彩,学习未完待续,期待下个学期。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王晶


史寅《通晓乐器、感知器乐》

课后感(二):


2019年12月24日下午15:30,《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第十五讲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开讲,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史寅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通晓乐器、感知器乐》。

作为博物馆馆长的史老师在课程的开始向我们介绍了博物馆的展厅,有中国古代乐器、中国现代乐器、外国民族乐器以及少数民族乐器四大展厅,这些展厅的乐器种类丰富、区域广泛,历史时间跨度大,而博物馆位于上海这个人口最集中,国际友人最密切的大都市,具有着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同时也是国家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在课程中,史老师谈到,最早出现的乐器是碰击乐器和管状乐器,往往是从壁画和文字中感知的,而乐器作为音乐的固化物,人们的认知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会按照人们的意志被反复使用、修缮,也客观的记录下了人们对音乐规律的认知程度。史老师向我们介绍的古乐器中,令我记忆非常深刻的是鱼型埙,它竟然出土于满是沙漠的甘肃?原来数万年前,这里还是海洋,鱼型的外部特征正体现着地理、历史以及当时人对于美的认识,这些古乐器也似乎让我们聆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声音,它们凝聚着音乐文化的沉淀。

之后老师也向我们谈到了音律,音律是人们对音乐最深刻最系统科学影响最为长久的认知,律是人们长期选择的结果,因此不同的时期和地域会有不同的选择,它融入进了民族的精神。中国最古老的律制——三分损益率以及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都体现着不同时代下的选择。

史老师聊到在文化的传承中,交流与演变是永恒的主题,但同时在各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得到很好地保存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史老师提了一个设问,他说就像”交通闭塞,科技(工艺)落后,人流迟滞,是保留语言、服饰、习俗的重要成因一样,文化自信或者甘于‘落后’,恐怕是音乐传统得以保留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如何在大环境下保持文化本我,如何更好地去保护文化的纯洁性,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的。

史老师在课上还列出了自己对于音乐作品的审美原则,即审美是源泉,形象是灵魂,感情是动力,风格是特征,技术是手段,创新是理念,逻辑是法则,情趣是魅力。联系到表演专业的我们,在演奏方面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对于一个音乐作品的审美方向决定着我们的展现,对于作品中音乐形象的把握是关键,感情使得音乐具有了推动力,风格是音乐作品的大体方向,技术是支撑,好的演奏是有着意外亮点的,是有情趣的,而这一切的美又必然是有逻辑的。

最后,史老师也向我们提及了乐器改革的问题,他认为音乐创作与乐器改革是互为动力的双方,音乐表现内容的拓展促使着乐器的进步,乐器表现能力的增强撩拨着作家的冲动,两者的交替上升造就了演奏家层出不穷,这体现着乐器、音乐作品和演奏家、作曲家之间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如今我们一直努力实现乐器丰富化的原因。那么如何坚守与创新将是我们永恒的课题,这种改革将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推动文化事业的不断进步。作为表演专业的我们不仅要保护我们的传统音乐,更要学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巧妙地找到创新的立点,为之努力,发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周诗瑶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