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二讲:李小诺老师主讲“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 看中西音乐观念及形态的差异”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1-04-01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第二课


2021年3月30日下午15:30,我们迎来了本学期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的第二讲:“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看中西音乐观念及形态的差异”,主讲是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秘书长李小诺老师



中西音乐的风格和观念上的差异是近些年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李老师讲到,任何一种音乐都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因此音乐是带着文化定义的,怎样发掘文化的特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参照“他文化”,越发现它们的联系时,越是能发现区别,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进行思考时,其他方面往往能够被连带解析。今天,李小诺老师就带领我们从原始民族生存方式作为出发点,剖析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对中西音乐观念及形态的影响。


首先,李老师为我们对比看了中国和西方原始民族生产方式的差异。中国是较早通过采集植物的劳动方式逐渐进入农耕社会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等成语便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体现之一,农耕经济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农耕文化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欧洲人的先民是克罗马农人,他们以狩猎为生,创造了狩猎者的艺术,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欧洲冰河时期洞穴岩画图片,以及洞穴里包含的大量优美的雕刻和雕塑,学术界将它们统称为“冰河艺术”。东西方原始民族因生存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他们生产力、生产关系及艺术形式的差异。


西方由于以狩猎为主的生存方式,在捕猎时需要对猎物的长时守候及短时精准的出击,导致他们形成了“钢性”的时间观;而以农耕为主,采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因而形成了弹性的时间观,这一点在音乐中也可以得到展现:时间观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在音乐节奏上的差异。


0:00
/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00
 
1x

<中西音乐节奏解析>


音乐节奏可以分为均分律动和非均分律动(散板),均分律动又可以细分为功能性均分律动和非功能性均分律动,中国音乐便是以非均分律动(散板)和非功能性均分律动为主要成分的。西方音乐则是以均分律动和功能性均分律动为主的。


李老师通过几个例子对这一问题展开剖析。我国的文字谱(如简字谱)中,可以看出所弹的音以及手法,但唯有节奏无法从谱面准确得知;通过对《一枝花》的聆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颇具代表性的、无法以节奏来记谱的散板演奏;通过《二泉映月》的频谱图研究,可以清晰的看出,二胡演奏时的强弱处理,演奏者不追求遵循相应的重音规定,并且不同的演奏家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所演奏的效果都相去甚远,这些因素一般取决于演奏者对该曲在当下的认知,这与“弹性时间观”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西方作曲家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片段,通过频谱图能清晰的看出本曲的重音完全遵循了6/8拍的律动和强弱拍规律。


0:00
/
0:00
加载完毕: 0%
进度: 0%
媒体流类型直播
0:00
 
1x

<中西音乐功能差异>


在音乐的目的性方面,李老师讲到,西方狩猎讲究集体化作业,但在这个过程中各负其责但讲求工作中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较看重团队意识,且在狩猎过程中抱有克服自然环境、征服客体的观念,因而是以征服他人为主要目的;中国农耕是个体化作业,独立完成为主,在中国农耕文明中,讲究的是感悟性,抱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因而以自得、自足为主要目的。因此西方音乐多以“娱人”为主,而中国音乐则多以“娱己”为主,在音乐中更注重个人的内在感受。

乐器制作方面,由于西方狩猎文明对工具制造的需求,导致了它们在工具制作上的精密和专用,从而推动了乐器制造的标准化、技术化。我国的农耕文明对工具要求不高,简约且多用,由此形成了乐器对自然属性的保留。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从音质与音形上来说,西方的乐器远离人声(接近器声),中国乐器则崇尚接近人声。西洋乐器追求共性,注重乐器音响的互渗性与融合性与融合性,中国乐器则追求个性,注重乐器音响的穿透性与特异性。



“人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时期,本身行为既没有改变自然,也没有造就自然,人类所改变和造就的只是人类自身。”中西方音乐特征的差异,也是人类从远古生活方式的分化开始,逐渐在各自的环境、状态中和生存、繁衍、发展、进化的过程种改变、造就不同“自我”的一种表现方式。


在不同时代、地点、环境,人们都在进行着歌唱、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不同的环境与生存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文化又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艺术形式的形成,通过本节课关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看中西音乐观念及形态的差异的学习,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中西方音乐中一些特性的由来,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透彻的认识。感谢李老师的精彩授课!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阴梦菲


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看中西音乐观念及形态的差异

课后感(二)


2021年3月30日,在上海音乐学院北416教室里,我们如期迎来了《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的第二课。李小诺老师将带领我们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入手来看中西音乐观念以及形态上的差异。



在越来越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下,中西音乐风格和观念上的差异一直是倍受大家关注的话题,但研究它们之间差别的角度方式有很多,李小诺老师将从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来进行切入研究。


为什么要从该角度切入呢?李老师也做了生动简单的解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很多人自身心理运动的规律,其中有一条讲到就一个人的发展过程来看,他的童年经历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对一个民族的音乐而言,民族成长过程中的童年时期也是同样重要的,因此,对中西方原始民族的生存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十分有价值,下面李老师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时间观


东方原始民族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我们对于时间的一种弹性观念,而西方原始民族以狩猎为主,对于猎物长时间的守候和一击即中的必要形成了他们刚性的时间观。


李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二泉映月》片段和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片段的频谱图,配合音频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就现有的理论体系而言,《二泉映月》作为4|4拍的曲目,演奏家们的演奏并未遵从强、弱、次强、弱的处理方式,而对于门德尔松作品的演奏,演奏家们的演奏遵从了拍号本身的节拍重音。古琴的减字谱中细致表述了很多左右手的东西,但唯独没有标明时值的长短,种种佐证可以看出东方和西方在时间观上的差异。


二、自然观


对于凶猛大型的猎物,西方人的狩猎往往需要团队协作,因此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而狩猎的本质便是对猎物的征服,那对于西方人而言,只有他们的作品或成果在受到了别人的肯定之后才算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农耕为主的东方人可以小范围的完成耕种作业,因此个性意识更加强烈,对于生命状态的体验和感受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支持,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从乐器的发展来看,西方对于制造工具精密、专用的要求推动了乐器制作的标准化和技术化,而东方对于制造工具简约、多用的要求使我们大多保留乐器的自然属性。西方追求共性,注重乐器音响的互渗性和融合性,而东方追求个性,注重乐器音响的穿透性和特异性。西方创作出的作品以娱人为主,创造收益,较早职业化了作曲家,而东方人创作出的作品以自娱为主,不需要别人的认可,以自娱自乐、修身养性为目的。



三、空间观


现代认知科学研究发现,西方人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有着较大差异。大多数西方人善于使用左半脑,处理世界以理性为主,性格外向,而东方人善于使用右半脑,看待世界以感性为主,性格内向。在音乐织体方面,西方音乐严谨、网状,缜密,有着较强的立体感,表现特征上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音响效果,正如李老师所说,多有“汹涌”之势,少有“游行”之迹,主要诉诸理性观念;东方音乐弹性、线状,简朴单纯,注重旋律的自身的横向延展,追求的并不是音响的浑厚,而是旋律横向流动的线条感,主要诉诸感性的感受领悟。


最后,李老师总结到中西方音乐特征上的差异从原始民族生活方式的分化开始,在各自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改变,造就了不同的表现“自我”的方式,体现了人类非凡的适应性。中西方的音乐既有差异也必有联系,学习民族音乐或西洋音乐的我们不能因为发现了东西方音乐的差异而彼此划出一道楚河汉界,而是应互相借鉴学习,谋求共同发展。感谢李小诺老师精彩的讲解!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徐誉航


下 期 预 告

第 三 课


中国民乐及&民族管弦乐

之音乐音响分析

主讲人:胡桃源


时间 | Duration

4月6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

北楼 416教室

阅读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