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第三讲:胡桃源老师主讲“中国民乐&民族管弦乐之音乐音响分析”
华音总编室 华音网 2021-04-08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核心课程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第三课


2021年4月6日,大视野系列课程第三讲《中国民乐&民族管弦乐之音乐音响分析》在上海音乐学院北416如期开讲。本节课的主讲是著名高级录音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胡桃源教授



课堂伊始,胡老师提出该堂课的理念是从录音的角度来看如何录制制作出更好听、更可听的民乐。胡老师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使我们对民乐的认知和感受有所改变。


正如标题所示,胡老师带领我们主要从民族管弦乐和民乐两方面的音乐音响进行分析。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最大的区别在于弹拨乐。


民族管弦乐队里的弹拨乐如琵琶、柳琴、中阮、古筝等乐器个性化强,各个乐器间声音差别大,在乐队里的音量较小以及拨片或者指甲触弦带来的声音等都是会影响录音效果的。胡老师也提出要想演奏好弹拨乐器,演奏理念应该是把自己当成拉弦乐器来演奏,将点连成线。这句话对于弹拨专业的同学提升专业水平也十分受用。


民族管弦乐队中吹管打击乐的位置一般不变,都在乐队的后两排,剩下的声部排列方式主要有三种:左弹右弦、左弦右弹以及前弦后弹。不同的排列方式对于录出来的声音也有很大影响,原则上不轻易改变演奏员的位置,但可以根据作品特征进行调整改变以取得更好的录音效果。



对于如何处理乐队中的个性化,胡老师也提供了以下几个处理方法:

一、对于特别响的声音用“躲”、“藏”、“粘”、“托”进行处理,为了使各个声部的声音不脱节,更好的融合,可以把各个声部的声音“粘”上;

二、尽可能地运用音乐厅里的整体空间和声学结构,原始的空间混响和后期做出的是很不一样的,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三、应用主辅传声器的拾音技术,兼顾空间感和清晰度。胡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几段苏州民族管弦乐团的演奏音频,在胡老师录制的音频里丝毫听不出大家戏称民乐的“炒”“煎”“炸”之感,声音干净清晰又不失张力。正如胡老师所说录音的魅力在于可以合理的处理好个性化,让声音变得更加好听。


古筝录音的技术思考和民乐录音的艺术感悟


单件乐器的录音,胡老师拿古筝这件乐器来举例。话筒放置的位置不对,会放大指甲触弦的声音,但触弦的声音也不能处理的完全没有,因此弹拨乐的录制是有一定难度的。


胡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拾音制式:A|B拾音制式、X|Y拾音制式、M|S拾音制式。古筝的录制大多采用A|B或X|Y的拾音制式,放在与古筝相隔50公分左右的上方来进行拾音,声音清晰的同时还有丰富的泛音。传声器摆放的位置对声音的音质、清晰度、信噪比等都有很大影响。对于传声器放置的位置,胡老师谈到:“没有正确与否,只有合理与否。”



听完胡老师的讲座,我感到受益匪浅,胡老师的课堂确实带给了我们对民乐的不同认知和感受,看到了民乐发展的更多可能性,给所有的民乐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胡老师课堂上的一句话也让我深受感动:“我对得起每一个音符。”胡老师对于音乐认真负责的态度、不懈钻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理应对得起自己演奏或创作的每一个音符。感谢胡老师的倾囊相授!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徐誉航


中国民乐&民族管弦乐之音乐音响分析

课后感(二)


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本次的主题是“中国民乐&民族管弦乐之音乐音响分析”,主讲老师是著名高级录音师、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胡桃源教授。胡老师从“录音艺术”的角度详细地解释、分析了不同民族乐器以及民族管弦乐队在录音时可能面对的问题、录音师需要后期处理的重难点等。



课堂开始,胡老师讲解到,相较于录制其他的乐器而言,民族乐器更独特之处便是其“个性化强”、“旋律感强”;不同于西洋管弦乐队的配置,在民族管弦乐队当中,弹拨乐占幅较重,种类繁多、音色丰富,在配合演出时除了演奏者需要较强的技术控制外,对每一种声音的采录也同样需要分配主次,适时取舍,尽力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胡老师曾在录制中阮这一乐器时,让演奏家试着用一个弹片的三个角逐一去试试拨弦,得出的结论很有意思:一个音色偏亮,一个音色偏厚,另一个音色偏薄些。而这些细微的差异,有时候会被演奏者忽略不计,但在录音时它被放大了,因此适度考虑,实有必要。



另一个在录制民族管弦乐队时需要考量的重点是弹拨乐的延长音问题——弹拨乐不同于拉弦及吹管乐器,弹拨乐常常在换音后还保留之前音符的延长音,某些时候会因此打乱和声,呈现不太干净的声音,这时候就需要录音师的介入去处理好这些余音,既不会止音过于突兀使声音变干变闷,又不会任其自由延长打破和声的协调性,使其恰到好处地“自然”结束,是考验录音师能力和审美的体现。


胡老师介绍到,民族管弦乐队的排列方式最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左弹(弹拨)右弦(拉弦)后方吹管,打击乐次之;左弦右弹及前弦后弹。不同的乐队也会有不同的排列,因此想要拾音效果好,首先得了解这些特点。


录音师在拿到总谱后,应参考作品的结构,必要时与作曲家、指挥家充分沟通,决定录音方式——比如当一首作品中的音乐语言多是弹拨乐与拉弦乐对位式的,就可以采用前两种排列方式(即左右弹弦是对称的)进行录音,因为人的耳朵对左中右位置的辨别是相当高的,但对前后位置的辨别能力相对低一些,这样安排的声场会很大,层次丰富,音响效果立体均匀,且符合乐曲结构特性。这样的音乐是有画面的,人的耳朵也不容易疲劳。


录音防喷罩布置纠错


胡老师以弹拨乐古筝为例展示了录制单件民族乐器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录音师运用A/B拾音制示坐标放置在琴面前上方录制,如此一来拥有左声道和右声道,声音立体富有层次。并详细解释了古筝的录音为什么不放在琴底出音孔处的问题:从录音声学的角度来看,声音有覆盖、碰撞等形态,共鸣腔腔体在琴内,且与地板距离较近,演奏时声音会通过地板进行反射,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拾音效果,虽然听感上指甲触弦声会比较少,但指甲声中包含了丰富的泛音,其实也是古筝演奏“自然声音”的一部分,因此保留一部分演奏特征,将使音符更富有生命力。


最后老师总结了实际录制民族乐器时,一定需要考虑的部分是传声器距离对音质的影响、定位对音质的影响,并要考虑信噪比、环境声学等细节问题;而怎样录制好一支大型的民族乐队,胡老师给出的第一组关键词分别是“躲”、“藏”、“托”、“粘”——躲和藏指在乐队当中容易冒尖的乐器,弱化有可能“吵、尖、炸耳朵”的声音,托即托住声音,粘指把声音细节粘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录音师应尽可能利用好录音棚/音乐厅的结构,利用原始原声空间混响,以保留声音本真自然的特质。录制时可采用主辅传声器的拾音技术,主传声器与辅助传声器之间的比例在后期处理将会非常重要——声音清晰度可靠辅助话筒去做补充,主话筒保证整体的层次、协调性等,二者缺一不可。在后期处理声音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动态处理。胡老师在此也播放了所录制的民族管弦乐队的音频,录音师可适度根据乐曲所需要的情感张力在演奏者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增强张力。如此,便能做到录制的音乐声音融合度高,音乐富有可听性、戏剧性。



胡老师分享到,某种意义上来说录音是被动的,如果没有好的作品、歌唱家/演奏家,就什么都没有;但没有精益求精的录音师,也无法保留歌唱家、演奏家们所原本演绎的美好的音质,因此录音没有正确与否,只有合理与否。作曲家有时候在创作时所想象的声音,可能与最终听感有所出入,但通过录音技术处理,整体声音得到美化,这便是录音艺术的魅力。


录音师要对得起每一位演奏家/歌唱家所演绎的每一个音符,音符包含情感,而情感即人的交流,缺乏情感的音乐亦缺乏生命力。因此录音艺术是一个是二度、三度创作的过程。有时候录音师独立思考,有时候与演奏家及作曲家商量,尽管有的意见被采纳,有的可能被否定,但录音师仍然要大胆尝试对声音的各种处理方式,最终目的只为共同呈现所期望的音乐效果。


民乐是充满张力、充满魅力的、充满生命力的,胡老师从录音艺术的角度倾情分享专业知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收获颇丰。当胡老师一次次强调“民乐也可以很美”时,作为民乐人也感到无比自豪,又觉任重道远。感谢大视野课堂胡老师精彩的讲授。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刘雨弦


下 期 预 告

第 三 课



儿童器乐教学之策略

主讲人:杨燕宜 教授


时间 | Duration

4月13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

北楼 416教室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