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实践教学学术讲堂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第八讲
《从“音乐剧”到“音乐剧场”》课后感(一)
2021年11月30日下午三点半,《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系列课程在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教室展开。此次为本学期的第八讲:《从“音乐剧”到“音乐剧场”》。本节课的主讲人是音乐剧场、戏剧制作人、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尤继一老师。
尤老师以他的代表作品,交响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和音乐剧场《乡愁》为例,带领我们了解了什么是“音乐剧”和“音乐剧场”,以及以自述人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作品的台前幕后,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创作中的历程和心路。
课程的开始,尤老师就提出:对于制作人来说,不能把自己定位为后勤,而是对自己想做的东西以及如何来呈现它都需要非常地了解,同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对各个专业都要有自己的把握。他还提到,不论是人文素养、还是自己从事的本专业的业务能力都要重视。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创作。
尤老师一边播放幻灯片,同时向我们讲解“音乐剧”的起源。音乐剧(Musical Theater,简称Musical),又称“歌舞剧”,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对白、舞蹈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音乐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Operetta)、喜剧(Comedy)和黑人剧/明斯特里秀(Minstrel Shows)。音乐剧在全世界演出最为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百老汇大街两侧的众多剧场以及英国伦敦西区。
音乐剧场的特点
而“音乐剧场”,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演出呈现形式。它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剧、音乐会或舞台戏剧,它能更为自由地将戏剧表演、舞蹈形体、舞台美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表现手段融合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舞台表演空间。其中,《白娘子·爱情四季》更偏向“音乐剧”,而《乡愁》则更偏于“音乐剧场”。
尤老师告诉我们在创作交响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初始,传统音乐日渐式微,交响曲市场也并不大。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愿望,于是创作了这部作品。接着,尤老师向我们展示《白娘子》人物造型的照片,强调了在交响曲作品里有着不同于传统京剧里白娘子的服装设计,演员在交响曲里亦不同于在戏曲里的行当。
更进一步,尤老师一边播放《白娘子·爱情四季》的视频,边介绍其音乐数字技术,演员和剧情。他播放了入洞房的一幕时,通过分析一开始大红色传递的喜庆之情,再到后来法海出现时舞台从红色转变为黑色的反差,讲解了色彩的对比。他着重讲解了白娘子和许仙邂逅的场面。这部2009年的作品,尽管在当时有着种种的技术限制,但通过音效声、演员控制等方面,做到了当时的极致。
《白娘子·爱情四季》选段解析
“音乐剧场”《乡愁》来源于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这首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诗歌。这是一首为混编室内乐与女声而作的作品。第二幕《家书》描绘了离家的孩子在异乡孤灯下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就像牵着风筝的丝线,一头牵着故乡,一头连着你我。提起笔,满腹言语为儿讲,那流注在字里行间的牵挂和倾诉啊,溢满了浓浓的慈母心。最后,尤老师播放了乡愁的最后一幕——《回家》的视频。尤老师跟随视频的讲解,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段寄托了他的思乡之情。
通过尤老师的讲解,我们感受到了一部“音乐剧”和“音乐剧场”从创作到呈现成果,背后的艰辛。这不仅仅是一把琴,一个人,一台机器就能完成的,更是需要演员、作曲家、舞台导演和乐队的配合。一部剧的成功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感谢尤继一老师的精彩讲授!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
2019级二胡专业学生 杨缘缘
《从“音乐剧”到“音乐剧场”》课后感(二)
本期《中国器乐文化大视野》课程由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尤继一老师担任主讲,通过对音乐剧、音乐剧场理论的讲解,对交响京剧《白娘子》内容和其中运用到的数字技术的分析,以及欣赏《白娘子》《望乡》视频三个方面讲述了此次课程。
尤老师从音乐剧的定义入手——音乐剧是一种结合了歌唱、对白、舞蹈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通过歌曲、台词、音乐和肢体动作等的密切结合,把故事的情节和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另外,音乐剧的两大胜地就是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这两地分布着大量的剧院。而音乐剧场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演出呈现形式,它不同于单纯的音乐剧,它综合了音乐、舞蹈、装置、影响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但是尤老师认为音乐剧场不论定义如何,都应该给予观众浪漫、诗意的感受。
尤老师在这节课举的例子——《白娘子》更接近“剧”的概念。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愿望,交响京剧《白娘子》既保留了京剧的传统,又融合了现代审美——比如《白娘子》中的服饰在京剧服饰的基础上略做了改动,将服装进行了收腰的设计,更能体现女性婀娜多姿之美;将服装上的花缩小,使得服装看起来更为简练。
尤老师还介绍了这个作品运用到的数字技术——4台调音台, 30个喇叭,5台投影机,全剧运用到了80多种自然的声音。在全剧中,交响乐队一直在舞台上,分别坐在几个板块上,直到出现武打戏的时候,交响乐队分开,将舞台交给京剧锣鼓和京剧演员。
交响京剧《白娘子》结合了京剧、交响乐、多媒体、现代剧场科技,是展现中国美学的当代音乐表演形式。而另一部“音乐剧场”《望乡》更接近“场”的概念。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为背景,表达了游子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
看完此次讲座,我感触颇深。作为演奏专业的学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进程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演奏、创作以及当今的舞台技术都是密不可分的,应该互相交流、学习借鉴。感谢尤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
2021级古筝专业学生 叶心怡
下 期 预 告
第 九 讲
消失的声音——阮咸的过去和未来
主讲人:冯满天
时间 | Duration
12月7日 下午15:30(周二)
线下课堂 | Place
上海音乐学院(汾阳校区)
北楼 416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