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正中分,人间恰良辰。”在这个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美妙时节,“锦绣国乐”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演奏家室内乐音乐会与观众朋友们相约在北京音乐厅,乐团常任指挥葛亚南执棒。精心选曲的民乐经典,展现了个性十足、色彩斑斓的民族乐器,耳熟能详的旋律浸润着春天的蓬勃气息,每一首民乐作品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一个动听的音符都是迎春的靓丽色彩。
指挥葛亚南同时担任本场音乐会的主持人,他通过细腻传神的讲述,生动详实的介绍,让观众们对经典的民族音乐和各种乐器的特色风采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与室内乐团默契合作,将十首民族乐曲呈现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赢得了现场的阵阵掌声。
《彩云追月》最早见于清代,是广东音乐的著名曲目。1935年,任光与聂耳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1960年,指挥家、作曲家、民乐大师彭修文先生重新配器,使其更具表现力。彭修文还将江南丝竹式的《花好月圆》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将原先的单一乐段发展为再现三段体结构,加入序奏,有效扩展了作品的结构层次。
《步步高》原是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经典作品,具有鲜明的广东音乐风格。1950年,彭修文对《步步高》进行了改编,使其成为民族管弦乐曲。他的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曲的轻快激昂和层层递进的旋律特点,还通过民族管弦乐的编制,增强了乐曲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
琵琶领奏:奉朝红
《春江花月夜》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如同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营造出“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迷人意境。琵琶的轮指如涟漪荡漾,乐队合奏则似江水奔流,尽显江南丝竹的婉约之美。
唢呐:周艺翔
唢呐名曲《百鸟朝凤》以热情欢快的旋律描绘出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乐曲采用循环体的结构,用唢呐模拟鸟鸣之声,在高音区演奏家采用快速双吐和循环换气等方法,表现出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仔细聆听:布谷鸟、鹧鸪、燕子、画眉、百灵等鸟儿的叫声,感受自然之美与生命的活力。
二胡:孔伟娟 大提琴:薛琦
二胡、大提琴与乐队《菊花台》是由著名指挥家陈燮阳根据同名歌曲改编而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趣,通过二胡与大提琴的深情对话,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艺术与西方文化的交融辉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采。大提琴的浑厚深沉与二胡的细腻柔美、浑然天成,就像一对恋人在呢喃对话、娓娓诉说。
中阮:耿慧 大阮:孙铮
《酒狂》相传为三国时期魏国阮籍所作,乐曲表现了古人饮酒之后的醉意与癫狂。中阮与大阮这两件乐器的对话,犹如两位老友潇洒对饮,一唱一和,狂放不羁。本场音乐会演奏的是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家、作曲家何源编曲的版本。
打击乐:田冬军 吴晓光
绛州鼓乐的经典曲目《牛斗虎》由两面中国大鼓分别代表牛和虎。乐曲分为埋伏、相遇、相斗三个阶段,节奏从缓慢逐渐加快,中段达到激昂高潮,通过鼓乐表现牛的倔强和虎的威猛,再现牛虎相遇、相戏、相斗的场景。打击乐演奏者通过动作和形态展现了牛之倔强刚悍和虎之威武勇猛,惟妙惟肖的生动演绎极具观赏性。
二胡:李政华
《二泉映月》是家喻户晓的二胡名曲,作品展示了独特的二胡演奏技巧与鲜明的风格。全曲将主题进行时而深沉,时而激扬的变奏,随着音乐娓娓道来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抒发了乐曲细腻而深沉的真挚情感。
笛子:侯长青
《牧民新歌》是作曲家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作品以浓郁清新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亲切感人的旋律,活泼跳动的节奏展现出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和牧场上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表现了新时期牧民的精神风貌。
柳琴:崔军淼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老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乐曲运用了山东民歌中富有典型意义的音调创作而成。后改编为柳琴独奏曲。演奏家用柳琴高亢明亮的音色和技艺精湛的演奏,将铁道游击队员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指挥葛亚南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首席演奏家室内乐团携手带来精彩纷呈的《阿细跳月》,各种乐器之间的solo竞奏和炫技华彩令人目不暇接、大呼过瘾!观众们掌声雷动,欢呼声响彻北京音乐厅。葛指与演奏家们又加演了《花好月圆》,在喜庆祥和的乐声中,整场音乐会圆满落下帷幕。
观众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音乐会的精彩曲目向门口走去,两个带娃来欣赏音乐的母亲仿佛还意犹未尽,“真是太精彩了,下次咱们还带孩子来听呀!”大厅的人群中,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外国友人脸上写满了惊叹的表情,眼中闪烁着迷弟迷妹一般的小星星。虽然语言不通,无法知道他们的对话,但此刻民族音乐已经架设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一首首金曲就是一条条情感沟通的纽带,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为世人讲述动听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