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4日,第二届中国民族音乐周“中国民族音乐进高校系列讲座”先后在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厅、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小音乐厅、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圆满举行,二胡演奏家马向华、古筝演奏家吉炜、琵琶演奏家樊薇、竹笛演奏家袁非凡四位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担任主讲人,以音乐之美传递艺术感悟,以美育之行浸润鹭岛大地。
由马向华教授主讲的《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二胡作品中的当代呈现》在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厅举办,强调了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生动记录者,对二胡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长城随想》《乱弹琴声》《兰花花叙事曲》等作品的内涵阐述和技术剖析,深入叙述了戏曲、民歌等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二胡艺术中的现代转译和音乐转化,深层次理解作品背后的哲学思想、大澳的观念和审美旨趣,体会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马向华认为,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当代诠释不仅深化了二胡音乐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张力,更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形式局限,拓展了传统音乐的边界和领域,赋予二胡音乐全新的生命力与活力。在知识传递和观念输出的同时,还与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二胡专业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同时以亲身的示范讲解,为学生解答二胡演奏和音乐表达中的难点和问题,进一步深入在演奏技巧、作品理解与音乐诠释方面的多元认知和具体实践。
讲座《筝乐中的中国传统之美》在集美大学音乐学院小音乐厅举行,由吉炜教授主讲。本场讲座以“传统审美”为阐述核心,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于民族音乐现代化扩展的关键影响,时刻铭记“来于情怀,归于传统”的历史要义。吉炜认为,创新的本质不仅是为了将传统乐器与时代挂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悠久历史进行传承接续。整场讲座从古筝的发展脉络梳理传统乐器的历史变迁,从音阶调性的五声性折射中国传统哲学的文化理念,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考实际生活中的时代功能,始终强调“不能流于形式,而需内外兼修”的艺术理念。通过《紫禁·瑶光》等作品的现场演绎与细致讲解,感受中华文化的豪迈大气,体悟音色审美的和谐平衡,以美术、建筑和文学的多重角度切入,感知音乐表达中的空间留白,领会演奏呈现中的意境叙事。在全面细致的内容叙述和交流互动中,充分感受到手下指尖的柔按滑颤,旋律起落间的自由平衡,音乐语汇的中庸之道、和谐之美。
由樊薇教授主讲的《四弦十指心手会归,一点一线乐音万千——我的教习点滴体会》于华侨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厅举办,以自身的学习教学经历出发,从琵琶艺术的主要流派、优秀演奏家要具备的素质、琵琶演奏基本功等层次分享琵琶演奏艺术的探求过程。以细致准确的现场示范、深入浅出的讲解阐述,强调了灵活性、想象力、爆发力和控制力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性,明晰了层次感、色彩感与线条感的诠释要点,扩展了弹挑、轮指等技术要点的训练方式,为讲座现场的演奏专业师生和琴童塑造了标准严格的演奏范式。谈及多年琵琶演奏的心得,樊薇认为,对声音的追求、对力度的处理、对气息的运用,都是琵琶艺术表演的核心要素。运动员的素质和能力、诗人的气质和想象、建筑师的眼睛和感觉、哲学家的头脑和智慧,是一位优秀琵琶演奏家的基本素质,要以更加精湛的技艺把握、更加广阔的艺术感知、更加深层的文化理解,塑造个人对于乐器自身、演奏、艺术和文化全方位的理解与思考。
以《“国乐情怀”——近现代笛曲作品漫谈》为题的讲座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由袁非凡教授主讲,介绍了中国笛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脉络、近现代竹笛艺术的发展概况、代表性作品的解析,以及民族乐器在现代时空背景下的审美与交融碰撞,探寻民族音乐的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突破。通过对《走西口》《梆笛协奏曲》《阿诗玛叙事诗》《神曲》《苍》《飞哥》等作品的多维阐述和细致分析,展现了中国竹笛艺术在思想解放、文化复兴和全球化语境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流的本土性与世界性对话的多元格局。袁非凡认为,当代高校艺术学者肩负着民族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应通过生根文化根脉、建构创新范式和拓展全球视野这三个维度构建文化自觉与艺术担当。本次讲座邀请到笛子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竹笛专业博士三年级学生冯天石现场演绎原创作品《飞叶穿林》,展现中国青年民乐人才的当代创演风貌,同时也呼吁当代民乐师生,要用多元技术创作国乐作品、用精品佳作连接过去与当代。
“中国民族音乐进高校系列讲座”作为新时代美育浸润行动的创新实践,在厦门3所综合性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的落地实施,充分体现了中央音乐学院贯彻《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政策自觉。该活动以“校地联动、名家引领”的模式,通过演奏家团队深入地方高校开展学术讲座,不仅构建起专业音乐院校与综合性大学间的美育协作平台,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彰显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使命担当。这种“艺术资源下沉基层教学一线”的创新路径,也是响应“推进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政策要求的积极尝试,通过激活专业资源优势履行社会美育责任,为培养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者提供了可复制的示范样本。
摄影:张艺缤、陈胡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