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以“非遗传承·民族共融”为主题的“国韵崇华--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学院歌剧院上演。本场音乐会曲目由多位作曲家委约创作,它们或是对经典民乐作品进行重新编创,通过乐队赋予作品全新的生命力;或为少数民族乐器量身定制,为民族器乐开拓出更多可能性。
“定向邀请”委约民乐作品
去年,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主任刘灏与上音民族乐队学院民族管弦乐团指挥吴强,以“拔尖创新音乐人才培养”为目标,向一批作曲家委约作品。他们设定主题框架,提出非遗元素与乐器需求,在引导作品文化方向的同时,充分尊重作曲家的专业判断与艺术表达。刘灏认为,这种“定向邀请”既确保了作品的专业性,又能让每位作曲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
音乐会在笛子与乐队作品《走西口》的悠扬旋律中拉开帷幕。作品采用协奏形式,将地方戏曲中蕴含的质朴情感,以极具感染力的交响化叙事呈现出来,淋漓尽致地凸显出“走西口”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无奈与悲情。古琴与乐队作品《鸥鹭忘机》由高弘创编,广陵派古琴传承人戴晓莲精彩演绎。在演奏中,戴晓莲充分放大广陵派古琴的独特韵味,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琵琶与乐队作品《飞花点翠》作为崇明派瀛洲古调非遗代表作,由戴维一创编,王臻用精湛技艺完美诠释,让古老的旋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筝与乐队《新海青拿鹅》的委约创作者李霓霞,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专程拜访了浙派古筝传承人、古筝演奏家孙文妍。李霓霞回忆道:“孙老师虽已80多岁高龄,但思路极为清晰。她不仅分享了元代古曲《海青拿鹤》的两份谱子,还详细介绍了作品的章回体结构和浙派古筝的特点,这对我后续的创作帮助极大。”由于原曲有18个回合,篇幅过长,李霓霞与演奏者罗晶展开了深入探讨,筛选出精彩章节。李霓霞并非直接引用原有古筝独奏部分,而是进行了精妙改编,通过现代配器重构古曲,充分展现了古筝刚柔并济的表现力。李霓霞感慨:“这次创作对我意义重大。浙派古笋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非遗项目,作为上音的一员,我深感有义务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瑰宝。未来,我希望围绕学院的非遗项目继续创作,将这些非遗的精神内核传承下去。
不缺新作缺精品
苏潇在此次音乐会中创编了一动一静两部作品。琵琶与乐队《十面埋伏》由苏潇创编,俞冰演奏。十面埋伏》作为大众耳熟能详的琵琶独奏作品,已有众多不同的重奏版本,上音师生对其更是熟悉。在这次音乐会上,该作品的演出异常火爆,深受大家喜爱。音乐会结束后,许多人都期待着作品视频,以便反复聆听、观看。苏潇回忆,接到改编任务后,他和俞冰花费3个小时剖析原曲,仔细探讨作品的结构布局。俞冰挑选出作品中最能突出琵琶特点的部分,保留独奏段落,在需要乐队配合的部分,让乐队与琵琶紧密协作,独奏与乐队相互映衬,原创部分与原曲也契合得恰到好处,毫无违和感。当然,这样的分配还有其他方面的考量。“一部作品能被更多人听到,一定离不开众多演奏家的反复上演。”因此,他通过“松紧结合”的方式,在独奏部分突出演奏家的个人特点,在与乐队合奏的地方突出民族管弦乐的气势和张力“这样未来作品无论交由任何琵琶演奏家来演绎,都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作品中,苏潇巧妙运用打击乐模拟古战场上冷兵器的打斗声,让乐队充分发挥民族器乐的独特音效,与琵琶相互呼应。这也是这部作品演出时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之,很多观众觉得如同进入了三国题材的沉浸式游戏,画面感和代入感都极强,
苏潇创编的另一部作品是二胡与乐队《夜静箫声-弹乐》, 由汝艺演奏。汝艺不仅是音乐系教授,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孙氏(孙文明)二胡艺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潇挑选了孙文明的《夜静箫声》与《弹乐》,这两首曲子风格迥异,一首节奏舒缓,一首明快活泼。苏潇打破常规,采用经典ABA结构,将《夜静箫声》拆分为两部分,巧妙地嵌入《弹乐》形成慢-快-慢的节奏,丰富了作品的层次感在演奏结构布局上,开篇以二胡独奏营造出从远方悠然走近的氛围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结尾同样回归二胡独奏,让乐声逐渐远去,给人留下悠长的回味。考虑到作品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苏潇融入丝竹乐常用的打板等打击乐器,进一步增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汝艺对这次改编十分满意,认为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精髓,还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独奏与乐队的完美配合,完成了对原作的升华。苏潇提到,近十年来不缺民乐的新作品,缺少的是能留存下来的、称之为精品的作品。“作曲最怕的就是作曲家孤芳自赏,作品只有自己满意。”他认为,作曲家一定要多和演奏家、指挥家以及乐团的工作人员交流,了解观众面对不同作品的直观感受,这样才能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
为小众民族乐器写新作
下半场登台的民族乐器让台下作曲学子耳目一新。伽椰琴与乐队作品《金达莱》,由吴基学作曲,金英演奏。作品融入了朝鲜族的“安当”“扎进莫里”等音乐元素,既发挥了伽椰琴的特殊音色,又通过与民乐队结合丰富了音响效果库姆兹与乐队《飞鹰衔云》由薛蕙心作曲,买买提吐尔逊·马曼演奏。艾捷克与乐队《星星峡随想》由艾尼瓦尔·瓦吉丁作曲,穆塔力甫·麦麦提、帕尔哈提·亚森演奏。库姆兹琴是一种吉尔吉斯斯坦传统的三弦细颈琵琶型乐器,属于柯尔克孜族独有的古老弹拨乐器。艾捷克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和塔吉克族的弓弦乐器,主要用于演奏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曲调。相比伽椰琴,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库姆兹和艾捷克,也是第一次听到这些乐器的声音。
四胡与乐队《醉焰星河》由倪辰康作曲,苏雅演奏。倪辰康介绍,当他收到为四胡创作一部作品的委约时,首先思考的是四胡的声音特点:幸运的是,去年上音举办了一场讲座,邀请到四胡演奏家苏雅。在讲座上,苏雅介绍了四胡的发声原理,展示了演奏技法,让倪辰康对这件乐器有了初步认识。四胡由四根弦组成,两组弦之间存在微差,从而形成拍频,相比二胡,泛音更强烈。四胡的弓法更为自由,使用不同材质的弓声音会有很大差异。此次演出使用木头弓,以突出泛音。倪辰康以此为切入点,让乐队模拟呼麦的音色。作品还融合了图瓦民歌、内蒙古长调短歌,让听众仿佛置身草原,在篝火旁纵情放歌,仰望银河星夜。倪辰康坦言,以往自己写完一部作品,脑海中能想象出作品的样子;但这次乐团排练时,他深感作品与自己的想象之间差别很大,而经过演奏家的二度创作,指挥吴强对乐队的把控,作品最后的呈现效果很好。这次创作让他对四胡产生了很大兴趣,也愿意未来多了解更多小众乐器。
作品冬不拉与乐队《勇士与马》作为整场音乐会的大轴作品,也将整场音乐会再度推向高潮。作品由纪冬泳作曲,穆热阿勒·比目拉提演奏。纪冬泳介绍,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乐器,但目前国内大家熟悉的哈萨克族作品大多旋律悠扬、节奏缓慢,他希望创作一部快节奏的作品,多年前,纪冬泳曾到新疆伊型采风,结识了很多当地演奏者。这次,他特意委托相识的冬不拉演奏者,在新疆及中亚地区寻找快节奏的冬不拉作品,并了解哈萨克族民众是否喜爱这类作品得到肯定答案,并拿到朋友找到的一份17世纪末的冬不拉作品五线谱后,纪冬泳开始创作。他认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尤其是涉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是首要原则。作品融合了哈萨克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汉燕子》的曲调元素,
《可爱的一朵玫瑰花》虽然节奏不快,但它是大调作品。很多哈萨克族民歌都是小调,通过大调,更能突出曾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大气热情、奔放的一面。”作品突破常规结构,从头到尾节奏明快。负责演奏冬不拉的穆热阿勒·比目拉提是中央民族大学教师,这是他首次与乐队合作。对于冬不拉演奏者来说,这样的作品实属难得。因此在创作时,纪冬泳也考虑了作品的更多可能性,“这部作品也可以用冬不拉与交响乐团一起演奏。”《勇士与马》深受台下上音师生的喜爱。有作曲指挥系学生惊叹:“以往民乐作品中,多用弓弦乐模拟马鸣声,如大家熟悉的《赛马》。而在这部作品中,纪冬泳老师用民乐管弦乐队中的管乐模拟马的嘶鸣声,声音更加逼真万马奔腾的画面感十足。”
让传承与创新实现平衡
这场音乐会充分展现上音民乐系在交叉学科课程建设上的创新与实践,是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
刘灏介绍,此次委约作品是传承与创新之间的一种平衡。新作品通过现代编创技法与传统非遗元素的融合,既保留民族音乐的根与魂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如《十面埋伏》以交响化叙事重构,既延续了经典的历史厚重感,又通过乐队配器强化戏剧张力,使传统音乐更贴近当代审美。新的改编和创作,拓展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如《新海青拿鹅》通过古筝快速扫弦等丰富的技法与乐队恢宏音响结合,突破了传统古曲的单一维度,深化了音乐的情感层次。新作品也为不同民族音乐搭建交流平台。如,伽倻琴与乐队《金达莱》融入朝鲜族音乐元素,库姆兹与乐队《飞鹰衔云》诠释游牧民族的自由精神,这些创作不仅展示了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更通过民族管弦乐队的包容性,促进多元文化的共融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