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正式推出蓝光唱片《行空——秦文琛协奏曲》,由指挥家俞峰执棒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绎作曲家秦文琛的四部代表性作品,唱片录制于2023年5月22日北京现代音乐节之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演出实况,将这场融合民乐精髓与交响张力的艺术盛宴永久留存。
10月12日,《行空——秦文琛协奏曲》艺术访谈暨蓝光唱片分享会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携手音乐美学家、音乐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展开深度对谈。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兰维薇担任主持人,大提琴演奏家、耶鲁大学音乐学院硕士莫漠,唢呐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唢呐专业教授张倩渊,笙演奏家、中央民族大学学院民乐系笙专业教师郑杨出席活动。各位艺术家在现场演绎专辑中的经典片段,并围绕唱片背后的故事及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与对未来创作的展望进行交流,带领观众走进秦文琛用音乐编织的精神世界,搭建起作品、创作者及观众之间情感与艺术共鸣的桥梁。
本张蓝光唱片中收录了四首协奏曲,这四部作品分别由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唢呐演奏家张倩渊、大提琴演奏家莫漠以及笙演奏家郑杨担任独奏。
为琵琶与弦乐队而作的《行空》创作于2012年,由兰维薇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爱乐乐团首演于同年5月。“行空”取自中国的成语“天马行空”,表达出对艺术想象的无拘无束;唢呐协奏曲《唤凤》民乐版创作于1996年,管弦乐版于2010年完成改编,作品以古老传说中美丽的“凤凰”为象征,召唤民族的精神和气质;大提琴协奏曲《黎明》是2008年“上海音乐之春”国际音乐节委约作品,乐曲的三个乐章分别以中国诗人海子的诗歌为创作依据,表达了丰富的意象;创作于2017年应第60届“华沙之秋国际音乐节”委约而生的笙协奏曲《云川》,勾勒出云层翻涌、天风流转的天地意境,既承载着对云和天空的无限想象,更在笙演奏技法与艺术表达上实现了突破性拓展。
在活动现场,各位艺术家分享了与作品的深厚联结。琵琶演奏家兰维薇分享道:“秦文琛的创作向来寓精准不羁、寄深远于自由,胸怀对大自然的赤子之心,冲破飞扬的精神状态中却始终深藏对故乡的难离之情。为琵琶和西洋弦乐队而作的《行空》既不失乐队的群感与齐备的音区设置,又以其相对单纯统一的音色,强调了与独奏琵琶在性格上的对比。它的恣意率性是长着翅膀的心灵在追逐自由,然而,他的脚从未离开过厚实的土地,那里有他长久的依恋,这自由与依恋即构成了作曲家的精神天地。”
大提琴演奏家莫漠演绎了唱片中的精彩片段,在周海宏教授的指引下,观众感受微分音极细微的变化。现场观众屏息聆听,不少人微微前倾身体,感受这 “毫厘之间的艺术”;有观众在演示后轻声感叹:“原来音符还能有这么细微的变化,终于听懂了《黎明》里那种‘说不出的温柔张力’。”
唢呐演奏家张倩渊满是感慨:“我在2012年时第一次接触到这部作品,十多年的时间,这部作品伴随着我身份转化,也见证了我不断成长,让我深有感悟。我也一直谨记秦老师的指导,当技术达到娴熟自如时,应追求‘气象’的境界——这种气象是中国作品的精神‘外化’,是中国气象,是根植在中国艺术家与文化根脉的深度共鸣。”
笙演奏家郑杨直言:“这部作品打破了我们对于笙音响形态的固有认知,在与乐队的协作过程中,也突破了笙的声音容易被乐队掩盖的局限性。同时这部作品对我的记忆力、体力、演奏技术都是巨大的考验,在练习时需要跳脱以往笙乐的常规范式,即便经过多次沉淀,那些节奏与气息的细微处理中仍藏着未被发掘的表达可能,这正是作品最动人的价值。”
周海宏认为,秦文琛在创作中始终将人作为核心,其作品既包含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也深入到人类内心的底层情绪。当人们认为当代音乐“听不懂”时,他提醒我们:这恰恰暴露了我们自身“审美视域”的边界。我们需要带着好奇,去探索和填补这份空白,从而完成一次个人审美地图的拓展。
分享会尾声,秦文琛谈及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对作曲家而言,一部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更像是一场‘告别’。主动‘忘掉’它,是为了寻找新的灵感。”此外,秦文琛特别讲述了蓝光唱片封面设计与制作的幕后故事:“今天这张蓝光唱片,与其说是 ‘发行’,不如说是 ‘留存’,它留住了2023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上那一夜的掌声与呼吸,也留住了我们对中国当代音乐的一份真情。”
《行空——秦文琛协奏曲》蓝光唱片的发行,不仅为中国当代音乐留存了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民族性的 “声音样本”,更通过作品与分享会的联动,让更多听众走进中国当代音乐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