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声自云岭起,艺从讲台行——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民族音乐讲座纪实
苏怡 华音网 2025-10-27

滇池之畔,云岭生风。作为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场以“讲台”为起点、以“舞台”为归处的专题讲座,于10月24日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举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演奏家闫国威、笙演奏家王磊先后主讲,分别以《两根弦上的审美流变——二胡百年与中国人的心灵史》和《从讲台到舞台——笙演奏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当代实践》为题展开分享。在思想与声音的交织中,学术与艺术的光芒再次点亮云岭大地。

两根弦上的百年回响

——闫国威讲《二胡百年与中国人的心灵史》

“这两根小小的琴弦,丈量的是我们民族一个世纪以来情感的宽度与思想的深度。”在掌声与期待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副教授闫国威以这句充满力量的开场,引领听众踏上一段“二胡与中国审美流变”的百年之旅。她指出,二胡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审美演变息息相关——从民间到学院,从苦涩到抒情,从集体颂歌到个人叙事,二胡的历史是一部民族心灵的艺术档案,也是一条见证中国人审美变迁的音乐脉络。

闫国威首先回顾了二胡在不同时期的风貌,并指出当时的审美关键:从20世纪上半叶的《二泉映月》《空山鸟语》分别诉尽民间苦痛与文人意境,音乐表达从“求生”走向“求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赛马》《三门峡畅想曲》以激昂旋律展现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光辉,到改革开放后的《红梅随想曲》进一步彰显个体精神与人格力量,使二胡成为精神思考的艺术载体。她认为,这些作品的变迁正映照出民族审美从集体到个体、从现实到心灵的转向。


“进入新时代,二胡的声音开始承载更深的文化自觉。”无论是《黑神话·悟空》的文化现象,还是民族音乐的数智化创作,都是中国艺术在文化自信中的再创造。她以著名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与青年作曲家李尚谦编创的二胡协奏曲《蒙山沂水情》为例,分析了如何在革命精神与民间旋律间实现创造性转化,展现了“扎根人民、歌颂时代”的艺术回归。讲座最后,闫国威与青年扬琴演奏家马英俊现场合奏《蒙山沂水情》,并邀请学生登台交流。她叮嘱:“技巧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在的,要让弓弦之间有呼吸,音乐才会有生命。”临别寄语尤为动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但根基在于人民、传统与时代。愿你们以音乐之力,创造出无愧于民族与时代的作品。”这一刻,音乐成为课堂的延伸,也成为心灵的回响。

学生心得:

今天聆听了闫国威老师的讲座,二胡艺术的发展历程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二胡学生,我一直偏爱传统曲目,因为在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后,演奏时更能体会到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沉浸感。今天非常荣幸能得到上台演奏的机会。第一次在自己敬佩的老师面前表演,难免有些紧张。闫老师不仅耐心地为我解答疑惑,还分享了好几种克服舞台紧张的方法。同时,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演奏中的不足,比如在《江河水》中,揉弦应当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加压而缺少松弛变化。这些珍贵的指点让我受益匪浅。感谢中央音乐学院与云南艺术学院提供这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我会继续努力,在二胡艺术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24级国乐系二胡专业学生 原凯钰

听闫国威老师的二胡讲座,像是经历了一场从“技”到“道”的音乐洗礼。过去练琴我总执着于节拍的精准,更多的好像是为“拉对音符”,但闫老师用《二泉映月》《三门峡》《红梅随想曲》等作品举例,拆解了这些音符背后的情绪逻辑。今天我也非常荣幸的能够上台演奏《闲居吟》与闫老师现场交流,老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闲居吟这首作品的意境,并告诉大家作为演奏者,演奏时可以把自己心里此时此刻的情感用手中的乐器表达出来。闫老师还教会我:慢弓不是单纯的“慢”,而是要随着气息一起沉淀;减少换气,使乐曲更连贯、流畅。非常感谢闫老师的指导,也非常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南艺术学院提供的和闫老师交流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23级国乐系二胡专业学生 周淑元

合鸣古今的簧声之道

——王磊讲《从讲台到舞台——笙演奏艺术的传承发展与当代实践》

笙是中国千年礼乐文明的回声。笙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笙专业王磊教授以“讲台—舞台”的双重视角开启讲座,强调演奏者与教育者的双重使命——既要在课堂上“口传心授”,也要在舞台上以作品与行动完成对学生的引领。

王磊首先回溯笙的历史渊源,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簧管乐器之一,已有3000余年历史,兼具“吹吸同音”和多声特性,其和声色彩被古人称为“采天地之灵气”。笙自宫廷而民间,与鼓吹乐、芦笙等同宗器乐互见流布,新中国成立后,器制改良与教学创作不断推进,形成以36簧笙为核心的多声部体系,广泛活跃于民族管弦与重奏舞台。

谈及当代实践,王磊以自身演奏经历为索引,串联了《晋调》《凤凰展翅》《塔海》《孔雀》《西藏的声音》《大地音诗》《万里行》《笙临其境》等多首作品,展示笙艺术在“传统—现代—跨界”之间的谱系演进。这些作品从技艺革新到文化融合,体现出笙语言的多样性,也回应了“教学如何转化为舞台实践”的核心命题。

在教学互动环节,王磊针对学生提出的演奏困惑逐一解答:面对风格差异,他建议从地域文化与语言根脉入手,在聆听与采风中积累感知;针对紧张与呼吸问题,他提出通过舞台经验与科学训练方法建立从容与稳定;对于音色统一,他以播音员发声为喻,强调“气沉丹田、音立如人”。最后,他总结道:“从讲台到舞台,不仅是教学场域的转换,更是笙演奏艺术传承发展的实践路径。讲台传递的是千年礼乐的规矩与精神,舞台锤炼的是当代演奏者的诠释与创造。只有经历‘教’与‘演’的循环滋养,才能从技艺承袭到艺术成长。”

学生心得:

非常感谢王老师的解答!他针对我提出的有关手型放松和气息下沉的建议令我受益匪浅。王老师的解答也让我跳出了日常练习的舒适圈,在演奏认知与实操能力上都有了突破性领悟,例如在气息控制、快板部分应该慢练精练;不急于速度而重在质量,一步一步练稳练实。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23级民乐系笙专业学生 王欣宜

王磊教授的讲座极大地完善了我的演奏知识体系。首先,将我过去零散的认知整合起来,让我系统性地掌握了核心技法;其次,让我懂得了不同技巧如何服务于音乐表现,明确了其适用场景;最终,我学到了高效的训练方法,从而能精准练习,避免无效重复。

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2024级国乐系笙专业学生 刘光晖

声自云岭起,艺从讲台行。两场讲座,一弦一笙,相映生辉。闫国威以二胡为脉络,梳理的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始终与家国同频、与人民共情的民族心灵史;王磊则以笙为范例,展现了一件古老乐器如何在当代舞台完成技艺革新与表达跨越。二者以不同的声音,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民族音乐的专业发展,其生命力正源于此——在回望传统中筑牢根基,在与时代的深刻对话中大胆创新。当讲台上的思想光芒照亮舞台实践,民族音乐的薪火便在这教与学、承与创的接力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摄影:王纪凯

FROM:中央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