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岭南音乐名家 | 潘焜墀
华音网 2025-10-28

广府音乐悠扬悦耳,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不但拥有大批忠实的乐迷,同时也有一批为其发展传承立下汗马功劳的音乐家们。潘焜墀先生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位,潘焜墀(1929-2009),1929年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1949年毕业于东莞县立中学。1953年毕业于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期间曾赴广东省云浮、罗定两地参加土地改革工作。1956年潘焜墀先生毕业于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器乐系。自1956年以来,他曾负责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湖北艺术学校音乐系、广州音乐专科学校、广州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器乐的教学工作,教学30多年来曾任二胡、高胡、中胡等专业课程的导师,学生遍及北京、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除此之外,潘焜墀先生曾任星海音乐学院教学科研处副处长、民乐系主任,同时是一名中共党员,还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会员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他曾于1983年发表《二胡教学浅谈》,对二胡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20世纪80年代的论文《广东音乐在弓弦乐器上的演奏风格》是对广东音乐演奏艺术上的总结。其中,主要是对加花、帽头加花、变尾加花、滑音等演奏手法进行总结。

潘焜墀先生对粤曲有着深人研究,曾经对李少芳、刘凤两位粤曲艺术界名家特别关注。李少芳是20世纪30年代就驰名中外的粤曲唱家,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在80年代曾聘请他来办了一期粤曲专业,这也是唯一一届粤曲专业。在这一段时期潘焜墀先生与李少芳相熟,并一直关注着她的粤曲艺术。退休后,潘焜墀先生便与人合作整理、撰写了《李少芳粤曲从艺》一书。潘焜墀先生负责全书后半部分的记谱工作,同时还对李少芳女士的唱腔继小明星之后是如何发展的进行了分析。潘焜墀先生还与马伟雄先生一起整理了香港名唱家刘凤的曲谱,共12首集结成《刘凤歌集》。曲谱的最大特点就是录音资料整理出来后,完全用工尺谱记谱。潘焜墀先生认为所有民间活动中的粤曲,所用曲谱都是工尺谱,因此我们专业院校的学生要掌握这一传统音乐瑰宝,就必须学会工尺谱,并要达到视奏的能力,只有这样,专业院校的学生才能与民间艺人真正对上话,才能学到其艺术之精华。

潘焜墀在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校庆联欢会上演奏广东音乐

粤曲艺术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大多数旅居海外的华人所钟爱的艺术形式。潘焜墀先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及社会影响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粤曲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是很流行的。民间乐社的活动十分繁荣,仅广州市区民间乐社就不下100家。东莞市据不完全统计不下20家,他们的活动一般是非营利性的,也有商业性的粤曲组织活动。在深圳市火车站附近,有一个固定场地,那里有10名左右的乐师和工作人员为粤曲发烧友服务,经常有香港的太太们结伴过来唱粤曲。粤曲演唱另一种商业形式是在茶楼的职业演出,目前广州市有十来家这样的茶座。以前相声、南音、龙舟、木鱼等都是独立的曲艺,但现在都合并到一起了,专唱南音的已经很少见,在舞台上见不到,一般是粤曲里有一小段是南音。粤曲的演唱充分体现了广东音乐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拿《平湖秋月》《双声恨》来说,一首粤曲里包含了各种曲子、牌子、小调,把琵琶曲里很流行的《帝女花》取名《妆台秋思》移过来。《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赛马》《梁祝》的主题曲等大量乐曲,只要好听,就为它们填上词,进行演唱。

潘焜墀赴香港参加粤剧音乐国家研讨会

为了粤曲和广东音乐的普及,潘焜墀先生更是不辞劳苦每个星期去一次番禺县长湴乡(现为天河区长兴街道长湴村)乐社做辅导,这样风雨无阻,整整坚持了三年。潘焜墀先生在工作上更是一丝不苟,记谱时边听边记,先用简谱听写,再改成工尺谱。有些符号在别的版本曲谱中没有,潘焜墀先生就会加上去,使乐谱更准确、更严谨,也方便学生学习。

潘焜墀先生在业余乐社演奏广东音乐自娱

对于专业院校,特别是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建设,潘焜墀先生认为专业院校舶来专业较多,几乎是一个“西餐馆”仅仅一道民乐系这样的“中式菜”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在广东地区,更要认识到地域特色,要充分发挥民乐系的作用,对民乐教学,潘焜墀先生更有自己的见解:“20世纪60年代广州音乐专科学校民乐系的师资水平处于鼎盛时期,有苏文贤、罗九香、王文友、黄龙练、黄锦培、刘天一、方汉等一大批好的教师,当时还有许多演奏小组、艺术实践活动,还有专门的汉乐班。现在学生学习的东西和民间音乐活动有一定的距离。比如,粤曲在广东地区十分流行,但从我们学校毕业的民乐系的学生不了解粤曲的情况来看,工作起来难免会有不便之处;中国民间的打击乐是很丰富的,像潮州大锣鼓就有许多可学的东西,但我们的学生基本上不知道,学校也没有设法让学生去了解;仅仅是粤剧锣鼓就非常优美和丰富,值得一学;我们学校要搞粤曲专业、潮州大锣鼓专业,鉴于师资、生源、资金的限制不容易执行,但是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广东地区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还是有必要的。再比如,在传统的民间音乐活动中,工尺谱的应用很广泛,但我们民乐系的学生掌握的情况比较差,达不到基本的看谱、视奏能力,这也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广东音乐从技巧上来说,仅属中等,不过广东音乐的风格很独特,并不容易掌握。但我们的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重技巧,轻视风格,这方面教师要多做工作,也可借助电化教学来丰富学生的视野。”

潘焜墀先生在为香港演艺学院中乐系学生讲课

潘焜墀先生曾创作有《陕北小曲》《赶花会》《万众欢腾》《乡情》《升平乐》《雀跃枝头》等粤曲作品。1958年,曾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同年,参加全国曲艺巡回演出团西南地区分团赴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省演出。1986年赴香港演艺学院讲学、演出。曾录有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月夜》《拉骆驼》《幽思》《汉宫秋月》《怀乡行》及广东音乐《孔雀开屏》《平湖秋月》《连环扣》《陌头柳色》《饿马摇铃》等一批乐曲。

文章来源:周凯模、王晓青.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馆图志(2000-2013)[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

FROM: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博物馆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