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冬天,从化温泉的一个周末晚会上,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双手交叉胸前,泰然自若地侧耳聆听广播中的乐曲。总理随和地向华南歌舞团队员陈涛询问:“广播里放的叫什么曲子?”陈涛恭敬地回答:“叫《月圆曲》。”接着问总理:“好听吗?”总理微笑点头说:“很好听。”于是舞会开始时,华南歌舞团乐队演奏的第一首乐曲就是《月圆曲》,而总理就随着这优美的慢三步旋律翩翩起舞。这首《月圆曲》的作者就是享誉海内外的民族音乐学家黄锦培先生。
黄锦培(1919-2009),祖籍广东省惠州市,曾用笔名吾欠。1919年1月10日黄锦培先生出生于新加坡牛车水一个贫穷的家庭,中学以前的时光是在新加坡度过的。其长兄喜爱粤剧、音乐,黄锦培先生受长兄的影响,从小酷爱音乐。4岁就学吹口琴,五六岁学会扬琴和秦琴,8岁学钢琴,9岁在新加坡精武体育会的音乐部学唱、奏粤曲,后来又学过二胡和小提琴,还曾在新加坡刚建成的天演大舞台参加演出。
1931年黄锦培先生回到中国,就读于惠州中学直至毕业在惠州,他结识了一些来自广州的粤剧、音乐界的朋友和前辈,并常跟他们去演出。1936年10月,黄锦培先生考入南京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任播音员和演奏员,从此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抗战爆发后,黄锦培先生随同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迁往重庆。在重庆的日子,成了黄锦培先生音乐生涯又一里程碑。他不仅埋头向书本吸取音乐知识,还虚心向同行专家们学习:向卫仲乐学弹琵琶曲,向陆修棠学拉二胡,向杨葆元学弹古琴向金律声学拉中音提琴,向菲律宾友人汤美学拉低音提琴,向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吴伯超学习和声。同时,他还学到了南北各乐种,如江南丝竹等。聪明与勤奋相融往往会产生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黄锦培先生在这一段日子里将感性的音乐技巧与理性的音乐理论融会贯通,为他以后的音乐之旅打下坚实基础。
1941-1946年,黄锦培先生在湖南湘西所里第八中学任音乐指导教师及重庆中央广播电台音乐指导。在此期间,黄锦培先生曾与中央广播电台的优秀音乐人一起参加1945年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大会。在国共谈判期间,为招待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他们还应邀举行国乐演奏会等活动。1947年,黄锦培先生转到汉口广播电台任编曲专员。1948年到香港,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宣传工作,先后在中华音乐院、永华影业公司、香港“丽的呼声”有线广播电台、中英交响乐团任职。
1987年元旦黄锦培在加拿大温哥华演出
1950年2月,黄锦培先生回到广州,在华南文艺学院音乐部任副教授,主教二胡、扬琴、秦琴、笛子,兼教小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1953年,黄锦培先生调到广东粤剧团任音乐指导。同年,他随中国青年艺术团去罗马尼亚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在民间音乐演奏比赛中,他同方汉、梁秋、朱海三位著名演奏家合奏经他整理的广东音乐《双声恨》和《昭君怨》,荣获四等奖。同年10月,黄锦培先生随中国民族乐团,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布拉格之春”演出:接着又转波兰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演出。
广州粤乐研究会(前左一起:廖明祖、陈笑兄、武文凡、陆仲任、黄锦培、何浪萍、黎田、骆津;后左五:甘尚时;后右二:张志宏)
1956年,在中南海勤政殿与红线女、马师曾等艺术家一起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同年,黄锦培先生调到广东民间音乐团任艺术指导。
1985年,黄锦培先生又转至星海音乐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担任过二胡、琵琶、扬琴等专业课、广东音乐理论公开课和民族乐器配器课教师,并担任民乐系副主任、主任及音乐研究室主任。1986年3月,黄锦培先生被国际民族音乐学会吸收为会员。同年11月他应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前往该校讲学,主要是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为期一年。在此期间,还曾应邀赴美国参加《亚洲音乐》讨论会。1990年10月,他再次应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赴加拿大作为期8个月的关于广东音乐的讲学和“粤剧在温哥华一百年”的学术研究工作。
1987年黄锦培在美国西雅图讲学

黄锦培先生的创作在时间上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具体为1940—1946年间,黄锦培先生共创作乐曲30首,如管弦乐合奏《血英魂》,因此曲的成功黄锦培先生还受到了冯玉祥将军的亲自接见和宴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锦培先生共创作了20多首乐曲,其中就有广受人们喜爱的《月圆曲》。改编乐曲主要集中在钢琴曲上,如钢琴独奏《饿马摇铃》、钢琴与民乐合奏《赛龙夺锦》等。在音乐教育上,黄锦培先生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音乐人才,如今已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主要演员或著名音乐家。为配合教学需要,黄锦培先生还编写了不少民乐教材,并多次参加全国性音乐专业教学经验交流会。

1987年黄锦培在香港文化中心讲学
黄锦培先生在广东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195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写的三本书:《粤剧锣鼓》《二胡入门》《扬琴入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在1984年出版了黄锦培先生撰写的专著《广东音乐欣赏》,这是他研究广东音乐的一本代表作。此书对广东音乐的源流、形成与发展历史做了简明的概述;对广东音乐中一系列经典乐曲的作者、创作经过和影响做了评价、分析和说明,其中还对多种流传广泛的乐曲版本进行了研究和考查。书内包含了丰富的广东音乐史料,是学习、研究广东音乐的一本难得的广东音乐文献。

多年来,黄锦培先生搜集了500多首广东音乐,并先后写出了50多篇介绍广东音乐的内容、特点和表演手法的文章,分别发表在《岭南音乐》《羊城晚报》和《广州日报》等报纸期刊上,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曾把其中一部分文章编辑成小册子。同时,黄锦培先生有较好的英语及俄语功底,借着这一语言优势,他更是不遗余力地将广东音乐这一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向世界传播。
黄锦培与甘尚时研究广东音乐创作与演奏特点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民族音乐学家艾伦·史莱舍教授分别在1984年和1986年两次来华访问,专门拜访黄锦培先生,向他学习广东音乐,时间长达四个月之久(每周两次)。他的《关于老六板的变体》则被艾伦·史莱舍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出版的《亚洲音乐》上。而黄锦培先生则两次应邀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学,课上都是以英语直接与学生及教师对话、交流。黄锦培先生还曾翻译过斯兰格的《作曲选格表》一书和《香港道教醮事音乐曲式结构的变体技巧》等文。黄锦培先生曾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广东分会顾问、广州粤乐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等职,后侨居加拿大。黄锦培先生从事音乐工作20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成为一位多才多艺、德高望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的广东音乐家,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来源:周凯模、王晓青.星海音乐学院岭南音乐馆图志(2000-2013)[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