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乐和长安·汉琵琶情【西安音乐学院】2025“乐和长安”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圆满举行
周奕帆、郝珺 华音网 2025-10-29

2025年10月27日晚,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陕西民族乐团、陕西省广播电视乐团承办的“2025乐和长安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汉琵琶情》”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交响厅隆重举行。

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郭强为开幕式致辞。他回顾了“乐和长安”艺术周自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表示该活动不仅是西安音乐学院展示学术成果与艺术创作的重要平台,更是连接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创作的桥梁。他指出,西安作为丝路起点与文化重镇,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乐和长安”正以音乐为媒介,持续拓展艺术教育与城市文化的深度对话。音乐会由作曲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冯季勇主持。

副院长郭强本场音乐会由指挥家张伟执棒,陕西民族乐团与陕西广播电视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联合演出。六部原创民族管弦乐作品以各具特色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从古至今、从诗到史的音乐图景,在古都长安奏响“乐和”之声。

《戏秦之韵》

青年作曲家白超创作的扬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戏秦之韵》以陕西地方戏曲——秦腔的声腔特质为创作核心。作品在音乐语言上吸收了秦腔特有的“苦音”体系,并以“浪头”打击曲牌开场。这种以“浪头”节奏性打击为引的写法,仿佛戏曲锣鼓点的节奏唤醒了整个乐队的律动感,使乐曲从一开始便具备了戏剧性的张力。作品以强烈的地域色彩和戏剧张力展示了秦腔音乐的生命力,实现了戏曲声腔的当代表达,形成了鲜明而立体的“秦风新语”。


《寒山子的诗》

青年作曲家郑飞的《寒山子的诗》创作灵感源自唐代诗僧寒山子的哲思。该作品突出三弦音色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三弦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对话,不仅实现了音色层面的共鸣,更在形式上展现了“诗与乐”的互动。作品以极具东方意味的“留白”构思,将诗意的空灵与音乐的流动结合,营造出“以声入禅”的精神空间。


《金沙滩》

著名作曲家冯季勇创作的《金沙滩》以宋将杨继业的历史事迹为题材,竹笛在该作品中担当叙事核心,以其“清亮、苍劲”的音色塑造出英雄的悲壮与民族的浩气。作品在结构上以多段式发展呈现,从战争的紧张节奏到哀婉的回忆层层递进。音乐中的节奏冲击与旋律抒情交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情感张力。精湛的配器技法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塑造出一部兼具史诗性与精神深度的民族交响画卷,在“爱国”主题的表达中展现出真挚而持久的力量。


《玄度》

青年作曲家雒鹏翔的《玄度》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与音响创新的民族管弦乐作品。“玄”,象征宇宙初始的混沌元气;“度”,象征对时间与声音秩序的感知与掌控。作品先以“玄”展开对宇宙本体中混沌能量的声响想象——“以黑喻深,以深喻道”;再以“度”展开对音高、时值、音色、力度等要素的数理控制与结构建构。作曲家力求以“无主题化”的音响突破传统民族管弦乐的叙事逻辑,以老子哲学“大象无形”之“形”与“象”为思考原点,探讨“可见”与“不可见”的音乐边界。整部作品既具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以声音的自由生成为核心,呈现出理性与诗性并存的东方气质。该作品探索“气化为声”哲学意象,音乐如能量流般在空间中生成、扩散、消逝,气息的流动被转化为音响的呼吸。


《大漠长河II》

著名作曲家张豪夫的《大漠长河II》以西北地貌为象征意象,通过唢呐宽广的音域、多样的演奏法与民族管弦乐队的结合,描绘出辽阔大漠与奔流长河的壮美景象。音乐中时有群体性音响的堆叠与动态扩张,使听觉空间如同风沙与河流的交融,既具地域性的特色,又充满史诗般的张力。在音乐语言的塑造上,作曲家将民间素材的粗犷转化为结构化的艺术形式,使作品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是对“民族交响化”道路的又一次探索与实践。音乐中既有作曲家旅欧时期对故土的思索,也有其对民族精神的深情回望,以独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将西北地区的粗犷之美升华为灵魂深处的音响。


《汉琵琶情》

压轴登场的作品《汉琵琶情》由著名作曲家饶余燕先生创作。该作品由四个相互连贯又对比发展的段落构成,依次为“西出阳关”“塞外绿洲”“乌孙迎亲”“功誉千秋”。作品整体以丝路题材为线索,通过多场景的音乐展开,描绘文明交流的恢宏画卷。在创作技法上,饶余燕在保留中阮传统演奏法的基础上,吸收钢琴与提琴的多线条、多层次技法,形成丰富的复调织体。作品在调性发展与对位技法上的探索,使中阮的音响表现力得到极大拓展。音乐既承载历史叙事的温度,又挖掘了现代作曲技法的深度。饶余燕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情感,让民族音乐在“古意与新声”的交织中升华为文化精神的象征。


从戏曲精神到诗性抒写,从史诗叙事到哲学思辨,从大漠壮怀到文明回望——六位作曲家以多样的风格谱写出中国民族音乐的当代华章,用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用音乐赓续中华文脉。“乐和长安”,以乐为和,以心为声。本场音乐会作为“乐和长安”音乐周的开幕演出,不仅展示了西安音乐学院作曲家群体的创作风貌,更加彰显了西北地区民族音乐创作的当代精神与文化自信。

图丨黄定超

FROM:西安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