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青年教师专场音乐会在昆明成功举办
静静 刘超凡 华音网 2025-10-30

10月22日晚,云南大剧院音乐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的“云影山歌”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专场音乐会在此圆满举行。一场汇聚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民乐师资力量的音乐会,以学术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的高度融合,向春城百姓交出一份民族音乐的多彩答卷。现场观众热情似火,沉浸在经典与现代交融的民乐盛宴中。舞台之上,中央音乐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一场高水准演出为春城绘就了一幅兼具学术高度与文化温度的民族音乐长卷,生动诠释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青年演奏家的优秀风范与时代担当。

壹 鼓乐琴音遍华夏:多元地域文化的音乐交融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编排独具匠心,聚焦云南的同时,广泛覆盖华夏大地各地区的音乐文化,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声音地图。半数作品巧妙改编或提取云南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陕西秦腔、潮州锣鼓,晋北梆子、贵州山歌等各地民间音乐传统,以多元文化交织碰撞,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音乐会以《醒狮鼓乐》热烈欢腾的节奏激情开唱,青年打击乐演奏家魏然、尹飞以刚柔徐疾、潇洒自然的手势引领鼓乐齐鸣。作曲家陈佐辉的创作以“守正创新”为理念,保留岭南醒狮鼓乐节奏体系的同时,植入西方打击乐的创作思维。潮州锣鼓的深厚传统与现代演绎的精湛技巧相互交融,一幅生动鲜活的广东地区人文风俗画卷徐徐展开,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当地的热闹与活力。

《广陵散》因其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称为“千古绝唱”“琴曲之王”。管平湖打谱的版本浑厚刚健、恢宏大气,雄健潇洒且情趣深远。青年古琴演奏家赵晓霞以激越的琴音赋予这首琴曲磅礴的气势和戏剧性张力,表现出嵇康“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英雄气概和魏晋风骨,让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青年竹笛演奏家冯天石演绎的《秦川情》,是作曲家、竹笛演奏家曾永清的经典作品之一,通过气息和指法演奏技巧的细致处理,模仿秦腔、碗碗腔等地方戏曲中的独特音韵,蕴藏着八百里秦川的西部风情和陕西人民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在婉转笛声中带领观众走进那片黄土高原。

青年扬琴演奏家马英俊演奏的《凤凰于飞》化用了贵州民歌《好花红》。这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歌曲,在扬琴轮音、反竹、颤竹等技巧的演绎之下更加扣人心弦。凤凰于飞,和鸣铿锵,由胡琴、阮、笛、笙和打击乐组成的小型室内乐组合与扬琴交相辉映,融合为温暖动人的篇章,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青年唢呐演奏家张维维演奏的《三对面》,由晋北梆子改变而来。通过唢呐、管子、口哨三件乐器的交替配合,模拟戏曲舞台上“须生—青衣—花脸”三方激烈对唱的场景。三件乐器用板式、音色、性格的多重反差,将戏剧情节提炼浓缩于器乐音乐中,营造出极富张力的舞台效果,给听众带来丰富的听觉体验。

贰 云岭弦歌入梦来:云南音乐文化的深情礼赞

滇岭苍苍,洱海泱泱。于山水之间奏响传统之声,以云岭之南的清风为弦,以红土高原的松涛为管,让乡音在耳畔回响。

音乐会上,五首与云南音乐文化相关的乐曲精彩上演。其中,包括两首青年作曲家的新作,以青春活力激荡出传统音乐动人的回响,与云南山川、人情、岁月深情相拥,为这片土地献上最深沉的赞歌。

青年琵琶演奏家刘小菁、齐洁和于源春与青年中阮演奏家邸琳、优秀学生张家宁联袂带来《彝族舞曲》。作为琵琶独奏的经典曲目,这首作品因海菜腔旋律和烟盒舞节奏的运用而具有极高辨识度,中阮的加入更为音响增添了立体感和厚重感,形成了绝妙的音响张力与色彩对比,让观众感受到浓厚的彝族文化风情。

青年三弦演奏家张柳萌描摹了一幅意境丰富的《梦中云南》。密集的节奏和反复的音型构成具有舞蹈性的快版,慢版又似静谧竹林中轻抚的晚风,三弦标志性的滑音赋予音乐无尽的余韵。作曲家程珊依靠丰富的想象力畅游云南,勾勒苍山洱海的自然风光与西双版纳的淳朴民风,带领观众领略云南的美丽与宁静。

青年二胡演奏家王颖、闫国威和章海玥领衔演奏的二胡协奏曲《第一二胡狂想曲》,以苗族飞歌和云南傣族民歌旋律作为核心材料,辅以西方作曲技法,两个对比性质的主题在全曲铺陈开来。在演奏家的精湛演绎下,音乐层层递进,最终汇聚成一股磅礴的音流,展现出气壮山河的旺盛生命力。


此外,李玥锦创作的《踏云谣》和孙晶创作的《云影山歌》两首新作,为云南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青年作曲家对云南音乐的创新解读与时代表达。《踏云谣》由青年板胡演奏家胡瑜与圣风室内乐团演奏。板胡以其高亢激昂又不失细腻婉转的音色,为彝族海菜腔、壮族坡芽情歌以及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经典旋律带来别样意境。胡琴家族为主的乐队协奏更为作品增添了柔情。《云影山歌》取材于云南山歌及舞蹈中的“打跳”节奏,轻盈的音响效果似山间缥缈的行云,色彩打击乐器的使用又为音乐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音色在虚实之间巧妙平衡,展现出云南多彩的自然与人文景致。

整场音乐会以民乐合奏《我的祖国》收尾,当熟悉而深情的旋律响起,磅礴的乐队音响与观众心中涌动的家国情怀相互激荡,一种深沉而温暖的力量弥漫全场。许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轻声应和,为这个难忘的夜晚注入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激荡着观众们的爱国情怀。

叁 听见根脉,走向未来: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使命

民族音乐通过独特的旋律、节奏、音色和演奏方式,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些符号不仅传递音乐信息,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使人们在欣赏和参与中建立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联结,从而增强文化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

民族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集体记忆,是中华文化“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记录了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变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声音载体”,更是文化认同的纽带、民族精神的象征。

中央音乐学院一直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视为重要使命。作为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的重要专场之一,此次青年教师专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学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央音乐学院的青年教师们以实际行动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持久生命力。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艺术理解,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奏响了激昂的乐章。

摄影:张艺缤

FROM:中央音乐学院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