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收官 云岭大地奏响民族文化新乐章
韩艳慧 赵芸瑞 郭丽 潘钰 华音网 2025-10-30

历经7天联动昆明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丘北县、富宁县四地的文化盛宴,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于10月27日晚在富宁县落下帷幕。当晚,“云歌织梦”闭幕式音乐会震撼上演,为这场融合高水平演出、多场学术讲座与田野采风的民族音乐盛会画上圆满句号。

闭幕式音乐会上,14个兼具民族特色与艺术高度的节目轮番登场,构建起一幅流动的民族音乐画卷。开场的中国鼓合奏《龙腾虎跃》气势磅礴,中央音乐学院进击打击乐团以激昂明快的节奏,将大鼓与排鼓的力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既复刻了节日欢腾的热闹场景,更传递出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气韵;坡芽歌书合唱团带来的《命好才相会》与《听见和声》更是引发全场共鸣——前者以壮族陇端街的缘分故事为引,用质朴歌声诉说民族婚恋文化,正如合唱团成员陈隆锋所说:“这首歌藏着我们壮族陇端街的缘分故事,每个音符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唱的时候就像在把祖辈的生活和情感讲给大家听。”后者则为合唱团成立十周年而作,创作团队巧妙将坡芽情歌的原始韵律与现代合唱技法相融,让空灵深远的和声跨越时空,成为连接民族文化根脉与世界艺术语境的独特音乐语言。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演绎的女声合唱《水母鸡》,则为这场音乐盛宴注入了别样的童真与乡情。“从昆明的校园到富宁的田野,我们不是来‘送音乐’,是来‘找音乐’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学生夏如倩说道。这首源自云南文山壮族地区的童谣,以水生昆虫“水母鸡”(水黾)为独特题材,丰富的声腔织体与灵动的节奏音型,巧妙模拟出昆虫在水面游荡的鲜活画面,让壮族民间文化的细腻与纯真在歌声中流转。

舞蹈与民乐的碰撞同样惊艳全场。文山州民族文化工作团演绎的《生笙不息》,以葫芦笙为线索,在翩跹舞姿中串联起彝家人的过往与未来,让族群记忆在笙声中代代延续;《太阳羽裔》则聚焦壮族侬人“女子太阳节”的文化传统,领舞与群舞的默契配合,将“濮侬”后裔对太阳的崇拜、对文化的传承具象化,成为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缩影。民乐演奏环节,中央音乐学院阮族乐团带来的《新酒狂》打破古曲韵律束缚,以多变拍号刻画阮籍醉酒后的疏狂形象,展现出传统器乐的创新表达;苗族女子歌唱组合演唱的《苗岭花开幸福来》,以欢快旋律与苗语歌词,勾勒出苗乡山水灵秀、人民热情好客的幸福图景,让苗家文化的鲜活气息扑面而来。


声乐节目更是兼具经典与创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演绎的《阿里山的姑娘》《亚克西》,前者以明快的节奏、丰富的合唱声部描绘出阿里山青山绿水的自然画卷,后者则通过男女对唱、接唱形式,展现新疆各族儿女团结建设边疆的壮丽图景;女高音歌唱家王喆带来的《弥渡山歌》与《乘梦飞翔》,前者以“东方小夜曲”的婉转曲调传递云南民歌的灵动,后者则融合民族与美声唱法,以“有梦想就有力量”的歌词传递中国精神。

作为音乐会的收官亮点,混声合唱《幸福的水花》首演惊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联合坡芽歌书合唱团及富宁县多所中小学合唱团,用音乐描绘傣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让民族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最终,全场演员共同唱响《歌唱祖国》,激昂旋律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也为传承周画上完美句点。

“带着孩子来听,就是想让他知道,咱们民族音乐这么好听!”来自富宁本地的家长韦女士指着舞台上的中小学合唱团,语气里满是自豪,“刚才孩子们唱《幸福的水花》,他跟着节奏晃脑袋,还问我‘傣族的生活是不是像歌里一样快乐’,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文化启蒙。”


这场跨越四地的民族音乐盛会,不仅是一次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集中展演,更是一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度实践。从田野采风挖掘民间音乐瑰宝,到学术讲座探讨传承路径,再到闭幕式音乐会的创新呈现,传承周以多元形式搭建起民族音乐交流的平台,让深植于云岭山乡的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焕发新生。

正如云南多元的文化共生共荣,民族音乐也在传承中汲取养分,在融合中创造可能,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纽带。当悠扬的民歌在大家心中扎根,当古老的旋律与时代同频共振,这便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最好回响。

FROM:云南网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