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常务副校长等职务。
谱写了大量各类体裁的音乐作品。在全国的各类音乐作品比赛中,有多首作品获大奖。主要获奖作品有:《第一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文化部举办,1988年),《四季掠影》(单簧管与钢琴) 获全国首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作品评选优秀奖(文化部举办,1990年),《幻想曲》(筝独奏)获文化部1995“东方杯”古筝大赛优秀作品奖,《天山风情》(二胡与交响乐队)获中国首届“金钟奖”交响乐作品比赛铜奖(中国音协举办,2001年),《第二二胡狂想曲》获中国第三届金钟奖银奖(金奖空缺,中国音协举办,2003年),《第三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十二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文化部举办,2006年),《第四二胡狂想曲》获全国第十五届音乐作品评奖一等奖(文化部举办,2011年),《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入选文旅部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重点扶持作品“百年百项”小型作品创作计划,等。其作品《二胡狂想曲》系列、《枫桥夜泊》等古筝系列获得广泛声誉,久演不衰并流传于海内外,在全国各类民族器乐大赛中多次被指定为参赛必奏曲目。
曾先后在各种刊物发表多首作品,并灌录和出版了几十辑CD专辑。其主要作品被广泛收录于各种版本的CD、DVD以及音乐院校的教材之中。出版了多部个人作品专集。主编并出版了“中国民族器乐本科教材”系列。除此之外,还多次出任金钟奖、文华艺术院校奖、央视民乐大赛等各类比赛的评委。
在作曲教学中,王建民教授常常鼓励学生广泛学习各流派的创作技法,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当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创作时便可以根据艺术上的不同考量,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尤其当代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需要更加多元化的理念向前推进。
除作曲教学外,他也秉持“民族器乐现代化”的理念,积极推动演奏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期间,他每年主持举办民族器乐新作品评选、各类民族器乐专家论坛以及“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教材系列”的编订工作,提升了当代民乐专业教学体系的广度与深度。
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二胡硕士研究生,浙江音乐学院"叔同学院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主要成员。
九岁随石义水老师习琴,2017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二胡专业,师从著名胡琴演奏家霍永刚教授。2022年考入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二胡演奏专业,师从国乐系拉弦教研室主任、青年二胡演奏家、硕士生导师何娜副教授至今,同年考入浙江音乐学院民族乐队学院。
曾荣获2024年第八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展演入围奖;第二届国韵杯中国民族器乐艺术展演职业青年A组“民乐之星”(金奖);第一届“西湖杯”中国胡琴演奏大赛职业青年A组金奖第一名;2023年"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大赛复赛入围奖;第三届敦煌中国民族器乐舞蹈艺术周二胡职业青年组金奖;第一届"明日之星"全国二胡大赛金奖;第三届"敦煌杯"全国二胡大赛少年组金奖第一名。
曾担任独奏于浙江音乐厅、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与民族乐队学院合作演出“光辉时代(二)"“盛乐撷萃"等系列音乐会。并于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海大剧院、无锡大剧院、贺绿汀音乐厅参演“春天的律动”系列音乐会、"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第二届拉弦艺术周、相约浙音、“金秋八音”民族器乐组合等音乐会。2024年随"江南忆"胡琴室内乐团参加全国巡演,在国家大剧院、杭州大剧院、关汉卿大剧院等知名音乐厅参演独奏与重奏专场音乐会。
中国青年指挥家,浙江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曾在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师从任达敏和张国勇等名师。2006年,欧阳汪剑作为指挥大师汤沐海先生的助理跟随大师工作与学习,并于两年后成功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指挥生涯。2008-2012年担任河南交响乐团驻团指挥;2012年指挥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在塞尔维亚共和国首都演出中国新年音乐会,上演了鲍元恺先生的《京剧交响曲》,以及和黄蒙拉合作演出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2-2015乐季担任四川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开启乐团首个国际惯例周期的音乐季。2015年起任北京东方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同时在杰出指挥家张艺先生的指导下工作,先后参与国家大剧院歌剧《方志敏》江西巡演、兰州音乐厅全新制作的歌剧《卡门》和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甘肃巡演。2019年指挥了中俄联合制作歌剧《复活》的世界首演。欧阳汪剑指挥合作过的乐团有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兰州交响乐团、山西省交响乐团、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苏黎世室内乐团、南捷克爱乐乐团、波兰庞德卡爱乐乐团、俄罗斯西伯利亚交响乐团等。
广袤的雪域高原,巍峨的珠穆朗玛,雄伟的布达拉宫,这是一片离太阳最近的神圣土地,是歌舞的海洋…乐曲以西藏民间音乐的素材为核心展开并创作,描绘了作曲家心中的西藏印象和美好向往。乐曲为第十四届金钟奖二胡比赛委约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