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日融,小提琴、二胡演奏员。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交响乐团艺术顾问等职。主要作品有:二胡曲《迷胡调》《 秦腔主题随想曲》《丰收道情》《信天游》《欢乐的秦川》《赶车》《采花》《摇篮曲》《曲江吟》等。民族室内乐三重奏《塞外情》《蝶恋花》《鱼水情》,五重奏《寻觅》(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民乐展播特别奖);弹拨乐《怀念》(1992年获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长安社火》(与赵季平合作,1983年获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三等奖)。《合欢令》(1991年获第二届全国民乐展播创作奖),《欢庆序曲》(与张大龙合作,获1992年陕西省音乐作品二等奖等)。
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教育生涯里,鲁日融集教学、演奏、创作、指挥于一身。编创二胡练习曲150余首、独奏曲20余首、重奏曲、弹拨乐曲和民族管弦乐曲20余部、论著十余篇,为“秦派二胡”、“长安乐派”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创作根植于本土民间音乐的沃土中,具有一股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高昂豪放的“秦腔”,委婉细腻的“碗碗腔”,明朗质朴的“迷胡”,热烈激越的“社火”以及苍茫、宏壮、清峻、沉郁的“信天游”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无不融入对秦地民风民俗和秦人生活思想的感受,从而形成了一派清新、浓郁的西秦风韵。主要作品有:二胡曲《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欢乐的秦川》《采花》《摇篮曲》《曲江吟》等。
其演奏音色淳厚、潇洒明快、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现神韵。其功力扎根于传统和秦地民间音乐文化之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二胡风格技艺。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上,鲁日融演奏了自己创作的具有西北秦风韵的《迷胡调》《信天游》后,被老一辈二胡艺术家和与会同仁称之为是“对二胡演奏风格、技法的新的开拓。”
发表主要论著有:《陕西风格二胡作品的特色与演奏技法》《长安古乐首次走向世界》《刘天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历史成就及现实意义》《华彦钧的二胡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专业二胡教育的启示》《国乐教育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本文获1998年度香港国际教育中心、亚太华文教育成果金奖)《鲁日融二胡艺术》《重视民族室内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推广》。
八十年代以来他先后应邀出访日本、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讲学活动。宣扬华夏民族音乐文化,讲授“秦派二胡”,介绍“长安乐派”受到了各地音乐界的欢迎。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项祖华出生于苏州音乐世家,自幼学习扬琴、二胡等乐器,师从江南丝竹泰斗任梅初和民乐大师陆修棠。40年代随卫钟乐、陆修棠、杨荫浏等民乐大师活跃在江苏、上海举行音乐会演出,初露才华颇受好评。50年代调入上海民族乐团并任上海音乐学院扬琴导师。60年代应聘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任教。
项祖华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扬琴艺术家和第一位扬琴硕士生导师,在他半个世纪的扬琴艺术生涯中,对扬琴音乐的继承、传衍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精擅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扬琴,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突破丰富了扬琴的表现力,形成自己“细致入微、跌宕多变、刚柔并济、韵味隽永”的艺术风格。
他的扬琴演奏、创作及论著,是最早在全国音乐比赛的获奖者。他曾创作改编了近百首中外古今的扬琴及民乐作品,如大型扬琴套曲《国魂篇》:《屈原祭江》、《苏武牧羊》、《昭君和番》、《林冲夜奔》四阙;扬琴组曲《芳季篇》:春.兰、夏.莲、秋.菊、冬.梅;扬琴协奏曲《海峡音诗》(三个乐章),《竹林涌翠》、《丝路掠影》、《弹词三六》等。很多已录制成唱片、光盘专辑流传海内外。
他还专著出版《扬琴弹奏技艺》(获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扬琴专辑》、《项祖华扬琴作品集》、《项祖华扬琴教程VCD》、《全国扬琴考试曲集》等书,在海内外发表数十篇论文,具有资深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多年来,他培养了一大批扬琴专业师资和演奏家,其中数十名高足曾在海内外音乐比赛中获奖,堪称桃李满门,硕果累累。
他曾多次出访欧洲、美洲、亚洲等数十个国家演出讲学,深受欢迎赞赏。1991年他应邀参加在匈牙利举行的第一届世界扬琴大会并当选为“国际扬琴学会”副主席。93、97年参加在捷克、白俄罗斯举行的二、四届世界扬琴大会和德国国际扬琴音乐节演出再获成功。被誉为“集演奏、创作、教学、科研四位一体的扬琴艺术大师”;“为中国扬琴艺术独树一帜,走向世界,开宗立派,居功至伟”。
由于他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荣获国务院的表彰和国家级奖励。并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列入“世界音乐名人”,美国国际杰出人物中心列入“国际杰出艺术家”;及“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等辞书。
本首作品是根据郿鄠戏素材编创而成,深受听众喜爱,是一首流传广泛的二胡小品。作品地方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风格特点突出。乐曲分别以陕西戏曲中的“欢音”、“苦音”唱腔为素材,充分表现了人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的心情,结尾中运弓开阔有力,表现了昂扬激奋的情绪和坚定不移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