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日融,小提琴、二胡演奏员。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民族交响乐团艺术顾问等职。主要作品有:二胡曲《迷胡调》《 秦腔主题随想曲》《丰收道情》《信天游》《欢乐的秦川》《赶车》《采花》《摇篮曲》《曲江吟》等。民族室内乐三重奏《塞外情》《蝶恋花》《鱼水情》,五重奏《寻觅》(1993年获第三届全国民乐展播特别奖);弹拨乐《怀念》(1992年获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长安社火》(与赵季平合作,1983年获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族器乐三等奖)。《合欢令》(1991年获第二届全国民乐展播创作奖),《欢庆序曲》(与张大龙合作,获1992年陕西省音乐作品二等奖等)。
在近半个世纪的艺术教育生涯里,鲁日融集教学、演奏、创作、指挥于一身。编创二胡练习曲150余首、独奏曲20余首、重奏曲、弹拨乐曲和民族管弦乐曲20余部、论著十余篇,为“秦派二胡”、“长安乐派”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创作根植于本土民间音乐的沃土中,具有一股黄土高原的泥土气息。高昂豪放的“秦腔”,委婉细腻的“碗碗腔”,明朗质朴的“迷胡”,热烈激越的“社火”以及苍茫、宏壮、清峻、沉郁的“信天游”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无不融入对秦地民风民俗和秦人生活思想的感受,从而形成了一派清新、浓郁的西秦风韵。主要作品有:二胡曲《迷胡调》《秦腔主题随想曲》《欢乐的秦川》《采花》《摇篮曲》《曲江吟》等。
其演奏音色淳厚、潇洒明快、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现神韵。其功力扎根于传统和秦地民间音乐文化之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二胡风格技艺。1960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二胡、琵琶教材会上,鲁日融演奏了自己创作的具有西北秦风韵的《迷胡调》《信天游》后,被老一辈二胡艺术家和与会同仁称之为是“对二胡演奏风格、技法的新的开拓。”
发表主要论著有:《陕西风格二胡作品的特色与演奏技法》《长安古乐首次走向世界》《刘天华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历史成就及现实意义》《华彦钧的二胡艺术成就对中国现代专业二胡教育的启示》《国乐教育在高等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本文获1998年度香港国际教育中心、亚太华文教育成果金奖)《鲁日融二胡艺术》《重视民族室内乐作品的创作与演奏推广》。
八十年代以来他先后应邀出访日本、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西班牙、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与讲学活动。宣扬华夏民族音乐文化,讲授“秦派二胡”,介绍“长安乐派”受到了各地音乐界的欢迎。1992年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幼年随苏其建、姬慈老师学习二胡。2014年随何楚荣老师学琴,同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吴晓芳老师学习至今。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荣获北京市政府奖学金;多次荣获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优良生”,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17年获国际第六届中国器乐赛二胡专业少年组银奖;2018年获第二十一届“刘明源奖学金”民族乐器演奏比赛高中组三等奖,“敦煌国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敦煌杯”中国民族器乐·独奏比赛 职业少年组银奖。中国少年民族乐团中胡首席,参加乐团实践音乐会、新年音乐会等,赴澳门参与“乐韵悠扬丝路情”国际青年音乐汇演,得到香港中乐团艺术总监、首席指挥阎惠昌先生的指导。
青年扬琴演奏家。六岁习琴,启蒙于旅美扬琴演奏家赵扬琴老师。1987年考入“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并担任乐队主奏。1988年赴四川成都参加“全国首届少儿民族器乐、西洋管乐演奏邀请赛”,获“民乐儿童组第一名”,并受到大赛组委会名誉副主任彭修文教授的特别赞许。
1989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著名扬琴演奏家,教育家郭敏清教授。
1990年随“上海少年儿童民族音乐演出团”赴日本访问演出。
1994年赴京参加“中国杰出少年演奏家音乐会”演出。
1998年附中毕业后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学习,师从成海华副教授。
1999年参加“上音女子丝弦五重奏”,赴京参加建国50周年演出,大获成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2年成功的举办了个人独奏毕业音乐会,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并得到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扬琴教育家桂习礼教授的悉心指导。参加了上海音乐学院建校70周年纪念唱片《岁月留韵》的录制。
演奏风格独特,基本功扎实,艺术表达细腻感人,音乐语言极富感染力。
2004年攻读完上音研究生课程班全部学科。2003年留校任职于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主持行政工作以及学术项目、展览统筹。
这首二胡名曲是著名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鲁日融和赵震霄先生根据秦腔曲牌为素材创作的,具有浓郁的戏曲风味,生动地表现了西北人民勤劳质朴和豪爽的性格。带动了秦派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演奏风格。
1963年,该曲在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独奏比赛中以新作品与观众见面,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秦派音乐”的代表作品。该曲为循环体曲式,又具有戏曲板腔体的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