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文明(1928~1962):民间音乐家。出生于浙江上虞。
孙文明四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十二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到处流浪,后学二胡为谋生手段。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后来就自编自演。
解放初,孙文明在南京曾创作了《送听》和《弹六》两曲,《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1952年作的《流波曲》和《四方曲》,曾参加江苏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很高评价和奖励。1959年应上海民族乐团的邀请,到上海传艺,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授课。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他创作的八首二胡曲中,《流波曲》是代表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了《孙文明二胡曲集》。
创作风格
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当时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城镇乡村很有影响,深受百姓喜爱。其原因,一是他熟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其他民间乐曲,熟悉京剧、锡剧、绍兴戏、申曲、苏州弹词等戏曲和曲艺音乐,并善于从中吸取丰富的音乐营养,二是他有刻苦钻研标新立异的精神,别出心裁地革新二胡演奏方法,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效果,令听众惊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项祖英、周浩等专业二胡演奏家曾专门向孙文明拜师学艺并采风记谱。
主要作品
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录制了孙文明亲自演奏的二胡曲目,如今这些录音资料已经成为绝响。这些曲目包括《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萧声》《春秋会》《评弹开篇》《志愿军归国》《二琴光亮》《送春》。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功底颇深,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有时甚至不用千斤,有的还用双马尾来演奏,效果奇特,另有一番情趣。他在运弓走指方面,把“托丝”和“轻按”巧妙结合,奏出类似洞箫的优美的音色。他还善于运用虚弓,弹弓,滑音,泛音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孙文明是将技巧与音乐二者关系协调的最好的典范。他的二胡实践,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尤其在传统音乐风格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对于传统音乐风格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方面。
青年二胡演奏家,北京民族乐团演奏员。
9岁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教授学习二胡至今,系统地学习了二胡演奏,以及高胡、中胡、京胡、板胡、坠胡、广东二弦等多种民族弓弦乐器。除独奏训练外,还涉猎胡琴重奏训练,在宋飞教授组建的“乐道”胡琴重奏组中担任二胡、高胡演奏。200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2014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本科,2018年以专业、文化课第一名保送本院研究生。在校期间曾跟随坠胡演奏家马光陆先生、雷琴演奏家傅定远先生研习坠胡、雷琴,跟随许讲德老师学习京剧唱腔演奏。其学习成绩优异,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政府奖学金、三好学生、学院一等奖学金、学院艺术实践优秀个人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
专业获奖经历: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金钟奖;第26届台北市民族器乐大赛金奖、舞台最佳明星奖。2016年:第三届"敦煌杯"全国二胡大赛职业重奏组金奖; "金胡琴奖"胡琴小型作品展演优秀演奏奖。2015年:"国音杯"刘天华二胡作品演奏邀请赛金奖;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铜奖。2014年:"文华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演奏比赛拉弦乐器组少年组银奖。2013年:第二届"敦煌杯"全国二胡大赛职业青年A组银奖;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银奖。2012年:第四届"文华奖"拉弦乐器组少年组最高奖项。2010年:中国首届"敦煌杯"青少年二胡大赛专业少年组金奖。2008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少年艺术大赛》金奖。2007年: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大赛金奖;北京第三届《少儿民族器乐比赛》金奖;广东省第七届《少儿花会》金奖;第二届澳门《金荷花杯》国际青少年音乐大赛金奖。
主要艺术经历:2018年、2019年受邀参加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节《梅兰竹菊——国乐专场》《高山流水——国乐专场》;同年与上海民族乐团合作参加《脱颖而出Ⅲ》青年演奏家协奏曲音乐会,与中国交响乐团合作参加《王者荣耀》交响音乐会巡演。2017年在第五届弓弦艺术节之雷琴艺术展示暨传习研修汇报音乐会中移植并首演雷琴版《查尔达什》;担任水立方&鸟巢英雄联盟音乐节二胡独奏;被授予“未来成长计划”杰出青少年称号。2016年参加《春之绽放——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优秀二胡学生汇演音乐会》;演奏马光陆先生创作的坠胡曲《小宫花变奏曲》获得“金胡琴奖”及最高网络人气奖。2015年受邀代表学校参加《群英荟萃二——全国九大专业音乐院校优秀学生音乐会》。2013年在天津音乐学院成功举办首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后于北京、武汉多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曾多次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风华国乐》《音乐公开课》《开门大吉》等节目录制。
孙文明先生生前经常受到乡镇的茶楼聘他坐堂表演,以招徕顾客,不少茶客亦是为了欣赏孙文明的琴艺而上茶楼,听毕就离席而去。孙文明为了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感激之情,从江南丝竹、广东音乐这类小型的丝竹乐队中得到启示,创作了这首热情欢快的乐曲,常在做堂演奏结束时演奏,寓意欢送听众,故名《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