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孙文明代表性传承人。音乐制作人,录音工程师。
大学期间师承吴之珉教授,研究生师承王永德教授。并随林心铭教授系统学习孙文明二胡曲。尤其深受闵惠芬老师的器重和关怀,得以悉心传授。闵惠芬评价他的演奏:“深情感人,大气正义,具大丈夫气概”。尤其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探索,复原了失传已久的孙文明二胡演奏“绝技”,举办了“春秋弹乐 四方流波”—全国首场孙文明全版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并编著出版了全国第一本《孙文明二胡曲全集》,使沉寂半个多世纪的孙文明二胡艺术重放光彩。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逆向序列训练法》获得非常好的效果。在全国各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数篇具有影响的论文,如:《“A的随想”的随想—谈胡登跳“A的随想”及演奏体会》,《二胡艺术发展的“去民间化”与王建民的二胡音乐创作》,《身教与言传-论闵惠芬二胡教学艺术》,《孙文明二胡艺术回望与再发现—《二琴光亮》演奏“绝技”复原札记》等等。
孙文明(1928~1962):民间音乐家。出生于浙江上虞。
孙文明四岁时因患天花而双目失明。十二岁时父亲去世,迫于生活,曾学算命,到处流浪,后学二胡为谋生手段。他学习时先是模仿着拉奏,善于吸收民歌小调,各类戏曲曲艺无所不学,后来就自编自演。
解放初,孙文明在南京曾创作了《送听》和《弹六》两曲,《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1952年作的《流波曲》和《四方曲》,曾参加江苏省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很高评价和奖励。1959年应上海民族乐团的邀请,到上海传艺,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授课。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他创作的八首二胡曲中,《流波曲》是代表作。香港上海书局出版了《孙文明二胡曲集》。
创作风格
孙文明的民间二胡曲及其演奏艺术当时在江南地区,特别是太湖流域的城镇乡村很有影响,深受百姓喜爱。其原因,一是他熟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和其他民间乐曲,熟悉京剧、锡剧、绍兴戏、申曲、苏州弹词等戏曲和曲艺音乐,并善于从中吸取丰富的音乐营养,二是他有刻苦钻研标新立异的精神,别出心裁地革新二胡演奏方法,模仿四胡、琵琶、三弦、洞箫等乐器的演奏效果,令听众惊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项祖英、周浩等专业二胡演奏家曾专门向孙文明拜师学艺并采风记谱。
主要作品
1961年上海音乐学院录音室录制了孙文明亲自演奏的二胡曲目,如今这些录音资料已经成为绝响。这些曲目包括《弹乐》《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送听》《夜静萧声》《春秋会》《评弹开篇》《志愿军归国》《二琴光亮》《送春》。
孙文明的二胡演奏艺术功底颇深,富有创造性,并能根据乐曲表现的需要采用独特的八度定弦,有时甚至不用千斤,有的还用双马尾来演奏,效果奇特,另有一番情趣。他在运弓走指方面,把“托丝”和“轻按”巧妙结合,奏出类似洞箫的优美的音色。他还善于运用虚弓,弹弓,滑音,泛音等技法来丰富表现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孙文明是将技巧与音乐二者关系协调的最好的典范。他的二胡实践,对二胡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尤其在传统音乐风格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方面。值得深思的是对于传统音乐风格的传承、创新和探索方面。
该曲创作于1951年春,是孙文明的处女作。作者糅合了评弹音乐和江南丝竹“三六”的音韵而创作的第一首二胡曲,又名《弹六》。作者对评弹和江南丝竹都非常熟悉,在二胡上模拟琵琶和三弦的演奏手法,创作了这首具江南丝竹特色的二胡作品。
琵琶和三弦的空弦都较二胡空弦长,音色低沉浑厚,一般二胡很难获得类似音色,孙文明独创了“不用干斤”的方法,获得了理想效果。实际上就是内外弦都以顺时针将弦缠绕在弦轴上,利用外弦的线轴做干斤。这样使二胡获得了更为宽广的音色,并与琵琶和三弦的音色相近。右手则以软弓演奏,但极富弹性,产生弹拨乐器的效果。《弹乐》旋律音程跳动较大,演奏时美个音既要有颗粒型,又要注意旋律线条的优美与和谐。
ver2/作者揉合了评弹音乐和江南丝竹《三六》的音韵而创作而成。采取无千斤的手法,音城宽广,音色低沉浑厚。模拟出琵琶和三弦的演奏手法及音响效果,乐风明快。据作者解释,此曲意为“ 弹弹乐乐”演奉时边拉边弹,情绪快乐,趣味畚然。乐曲中边拉边弹的技术奏出了五度、八度、七度的音程,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