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民族音乐家、民族弓弦乐大师、教育家、作曲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优秀的民族器乐演奏家之一, 在中国和国际乐坛中,享有“中国弓弦乐之圣手”的称誉,精通各种胡琴乐器,尤其擅长板胡、中胡。其技巧娴熟流畅,风格洒脱而细腻,对戏曲及地方音乐风格的充分掌握,堪称无人能出其右。
先生自幼学习板胡、京胡,参加音乐活动。1952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音乐科任演奏员。1957年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会获民间乐器比赛一等奖。后任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民族乐队独奏演员。1982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器乐系副主任。1985年被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卒于1996年2月21日。他擅长演奏民间传统乐曲,如《大起板》等。他创作和改编的新板胡曲有《喜洋洋》、《幸福年》、《河南小曲》等。他还尝试改良制造了新型板胡。
刘明源先生早在上世纪50年代,便担任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代课教师,80年代中期正式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民乐教授。几十年来,培养了近400名民乐人才,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各个华乐团体、院校,担任首席、演奏家、教授等要职,其中周其昌、安如励、王宜勤、丁鲁峰、牛保志、沈立良、王玉芳、宋国生、黄安源、苏敏、姜建华、刘继红、宋飞、张尊连、沈诚、何楚荣等著名音乐家均系刘先生的弟子。由于刘明源先生的特殊贡献,被誉为“继刘天华、阿炳后的又一位中国民乐一代宗师”。
胡琴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拉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师从著名演奏家、教育家刘明源、林心铭、项祖英教授学习板胡和二胡。1991年留校任教至今。
他在演奏上有着极强的领悟性,兼收南北各家风格和演奏技巧,演奏刚劲热情,活泼奔放,亲切感人,能准确地掌握各地不同地区民族的民间风格。
在教学方面,他注重声由心发的教学理念。其教学风格科学严谨,因材施教,他的学生荣获“金钟奖”“文华奖”并连续在第一第二届国际中国器乐赛中获得金奖,并有多名学生先后考入香港中乐团、新加坡华乐团、苏州民族乐团等国内外顶尖乐团
在创作方面,他创作了大量二胡、板胡独奏曲、民乐重奏、乐队作品以及电影电视配乐。编写了一系列二胡、板胡教材。最近出版有《二胡音阶琶音、音程练习》《霍永刚民族器乐作品集》《二胡五声音阶体系》等。
俞虹,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艺术辅导教研室主任(首任),副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出生于上海浦东的音乐世家,自幼随父(上海市江南丝竹非遗传承人俞华康)习琴。求学上海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大学期间,先后师承扬琴——彭璐、洪圣茂、丁言仪老师;钢琴——方百里、戴谱生老师。
作为上音迄今为止唯一的双料艺术辅导教师,俞虹不仅演奏功力深厚,同时对中国民族器乐中的传统音乐、地方风格性音乐和西方的古典音乐都有着较为深刻地理解和演奏经验,在她的教学和演奏中能很好地体现“中西合璧”。
工作中,多名学生在俞虹的艺术辅导下获得金钟奖、CCTV电视大奖赛、文华艺术展演、上海之春等国内顶尖赛事的奖项。其个人也屡次受邀参演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的交流演出及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录制。荣获2020年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艺术成果奖”——两项“艺术辅导奖”。
《周总理当年和咱纺线线》,讲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实行自力更生的策略。此曲是刘明源先生创作的一首高音板胡乐曲,描绘了周总理和群众一起纺线线时欢乐和谐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