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古筝、钢琴和打击乐《闹元宵》董金璞古筝演奏
华音网
董金璞 李振中 徐帆 古筝、钢琴和打击乐 《闹元宵》
演奏:董金璞 李振中 徐帆
改编/编曲:曹东扶 王中山
改编/编曲:曹东扶

曹东扶(1898——1970)男,汉族,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乳名曹小钦,学名曹殿献。

中国四大古筝流派之河南筝奠基人,河南曹派大调曲子创始人。河南邓州市白落乡曹营村人。他出身于贫寒的曲艺世家。父亲曹怀清以唱大调曲子靠乞讨为生。幼小的曹东扶早尝人世辛酸。7岁进私塾读书,仅4岁便因年遇饥荒而辍学,随家人到县城谋生,时县城茶馆酒肆、书场唱曲子之风颇盛、他借沿街叫卖生意之机出入其中,听得流连忘返。他先后拜师蓝文炳、赵锡三、马书章、丘果和等老艺人,学习唱腔及扬琴,古董、三弦,又拜入称“琵琶神指”的马万寿学习琵琶。后曾随父亲到湖北省襄樊一带流动行艺,19岁时在亲朋的资助下,进邓县初级师范读书半年,受益匪浅。

1954年开始,他先后应邀到河南师范专科学校、郑州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任古筝、三弦、琵琶教师,使他接触到音乐界许多行家里手,他谦恭求教,博览群书,并打开门户之见,学习双手抓筝、进而兼容众长,创研出一套独特的弹奏技法。如缘于唱工的“咬字”技巧,创造出带有强劲音头的“摇指”;特为演奏低沉旋律而设计的“游指”;超出一般小二度,感情激昂的“大颤音”;悲哀欲绝、高难度的“小颤音”、左手“速滑音”;利用弦的余音而产生特殊效果,袅袅不绝的揉弹间奏等特技,大大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加之他对古筝曲深切体会的细腻处理,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及浓郁的地方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曹派古筝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筝艺术四大流派中的河南筝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在中国筝坛居有重要地位

曹先生积常年的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先后创作、改编的《闹元宵》、《变体孟姜女》、《刘海与胡秀英》等一大批古筝曲,一部分被灌制成唱片,广传海内外。其间曾参与了《河南大调曲子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河南鼓子曲》(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授编撰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带出了一批卓有艺术造诣的学生,都成为国家及地方音乐学院、文艺团体的专家,教授和艺术骨干。其一子三女也成为享誉中外的古筝演奏家。

1964年返豫,为省歌舞团艺术顾问,并于次年担任省大调曲子培训班主讲。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遭受迫害。1970年初与妻子尹士瑞同被遣返老家邓县,同年因患骨癌,医治无效,于11月27日在郑州去世,时年72岁。

改编/编曲:王中山

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乐系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会长,中国音协社会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

王中山的演奏技法娴熟、飘逸洒脱,音色柔美而亮丽,音乐表现细腻、传神、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或者技巧复杂的各类现代筝曲,均恰到好处地体现出原曲风貌:即使是某些目前几乎尚无人有能力涉足的用快速指序技法创作的高难度筝曲,也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无不显示出其精湛的技艺和上乘的功力。

在古筝演奏技法上,他有许多新的创意并付诸实践,如在一九八六年“中国第一届古筝学术交流会”上,他开拓性地运用了轮指技法、率先使用左手内戴四个羲甲的形式进行演奏,开发和发展了多指摇和左手摇指,令古筝面貌一新。目前,有些新的演奏形式在中国的各个艺术院校的古筝专业中已经得到了推广,显示出这些新技法的广阔前景和勃勃生机。

他先后举办了许多场古筝独奏音乐会和学术讲座,大力推广古筝艺术;他还出版了《王中山古筝曲集》,与香港龙音制作有限公司合作录制了多张演奏专辑。对于他的艺术成就,人民日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音乐生活以及海外报刊都给予了采访和介绍。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北京音乐台等宣传媒介,也多次播放他创作演奏的《溟山》《汉江韵》等乐曲,并作专题介绍。他的艺术生平现已选入《国乐精粹》《中国当代音乐界名人大辞典》。

乐曲《闹元宵》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韵味的古筝名曲,由河南筝派重要代表人物曹东伏先生在1956年创作而成。乐曲采用多段结构,大量地吸收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河南民间音调,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庆祝元宵佳节时的热闹场景。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