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申依靖古筝演奏陕西郿鄠曲牌《西京调》
华音网
申依靖 《西京调》
演奏:申依靖
改编/编曲:周延甲
伴奏:王兆星
改编/编曲:周延甲

周延甲(1934年6月-2019年8月3日),秦筝教育家、演奏家,男,山西省闻喜人,汉族,大学专科,教授。

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

2019年8月3日,周延甲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

人物经历

曾任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1953年考入西安音专(今西安音乐学院暨附中前身)主修古筝,1959年毕业留校任教。1960年整理编订了陕西流派《古筝迷胡曲集》等,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陕西筝曲16首被列为音乐艺术院校古筝专业学生的学习曲目。撰文倡导和奋力实践“秦筝归秦”活动。

2019年8月3日23时34分,周延甲教授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8月7日,在西安市殡仪馆仰止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主要作品

《榆林古筝考查报告》(合作)、《继承和发扬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获陕西省艺术科学研究成果优秀论文奖)、《秦筝归秦,贵在实践》等十多篇,并主编《秦筝》杂志。创作并演奏合带《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此曲获中央电视台《山城杯》作品一等奖)等筝曲,赴香港演出《秦乡行》、《中港台筝乐大师演奏会》、《秦声粤调音乐会》、《秦土情筝乐演奏会》,赴韩国、新加坡演奏陕西流派筝乐。报界评论称“曲调特点鲜明,风格突出、就是秦筝乐派。”筝坛宗师曹正教授生前说,“具有西秦风格的‘秦声’,使两千多年的逸响新声,不但恢复了它的历史盛名,而且是奇葩吐艳,大放异彩。”1999年《周延甲筝曲选》(周望编)出版发行,2001年录制《中国筝曲.陕西篇》CD盘,2002年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中国古筝流派名家音乐会》。

培养学生200余人(获国家级奖9人,省级名次奖20人)。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纪念证”,1994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证书。多次被聘任全国古筝学术会议委员和大赛评委。业绩被收录《中国音乐家辞典》、《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音乐家传记》等。

演奏:申依靖

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中国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文化使者,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师培项目古筝专业教师,文化和旅游部人才中心音乐师资专业水平培训特聘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员,中央音乐学院“央音展演”艺术委员会成员。师从于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硕士生导师周望教授。

5岁习筝,启蒙于王源老师。201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2017年以全国古筝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本科,2019年以校内第一名的成绩考取艺术管理双专业。在校期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

曾获 “蒲公英杯”艺术之星推新人大赛-古筝专业组一等奖;“香港国际古筝大赛”专业组金奖; “首届中日韩国际古筝大赛”专业组一等奖;“首届华乐室内乐乐团比赛”专业A组金奖;“国际青少年器乐大赛”特别金奖;“第三届敦煌杯中国古筝艺术菁英展演”职业重奏组金奖;“第十六届艺术管理教育学会年会·全国大学生创意策划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作为演奏者,申依靖的音乐足迹遍布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录制《孔子学院全球古筝教材》以及全国通用线上教材《音乐文化导论》,改编作品《绒花》《我爱你中国》收录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筝的经典》中,2018年参与创建了“筝樂净兮”三重奏,同年策划静听“秦”声系列音乐会,入选“北京市共建人才培养计划”。作为新生代的青年力量,曾多次参加重要国事活动:2019年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工作受到表彰,2021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同时,多次参与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风华国乐》《全球中文音乐榜上榜》《乐享汇》等栏目,先后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河南卫视七夕奇妙游”“王者荣耀”“原神”“黑神话·悟空”等晚会活动及大型游戏等录制古筝音乐。

伴奏:王兆星

中央音乐学院板胡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胡瑜副教授。自幼学习二胡,曾受到王颖副教授的指导,2016年跟随李恒教授学习板胡,本科期间跟随胡穆楠老师学习,于2021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跟随胡瑜副教授学习至今。2021年参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研究生、博士生关于中国传统拉弦器乐相关音乐数据库的建立。

乐曲《西京调》

相传这是一首西周末年镐京遗留的古调。此曲由“慢西京”、“断西京”、“拖腔西京”、“紧西京”联缀而成,表现了当时人民对幽王失政的感情。

阅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