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教育家、演奏家。父亲孙裕德是中国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古筝专业,1965年自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并留院担任古筝专业教师直至退休。在上音的66年的古筝教学中培养了千余名中外古筝的教学与演奏人才。从小参加上海国乐研究会,1985年担任该会会长。现任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蒙古国大学古筝专业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天津音乐学院客座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国乐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丝竹”传承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筝艺术”项目负责人、代表性传承人。
《月儿高》最早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琵琶谱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一曲,清嘉庆年间蒙族文人荣斋所编的《弦索备考》(1814年)中亦收录此曲。1818年,琵琶演奏家华秋萍先生把它编入他的《琵琶谱》当中,这个版本也是最初的刊印版本。后李芳园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建国以后,作曲家、指挥家彭修文又将其改编成合奏曲,保存了原曲的结构、旋律和风格,添加了二胡、箫等抒情乐器,使得乐曲更加细腻优美,音色更为柔。1960到1961年之间,王巽之将卫仲乐的琵琶谱发给他的学生孙文妍、项斯华、范上娥进行打谱(指尽力复活古谱的音乐原貌),并在1961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提交了此谱。会上,筝曲《月儿高》被列为全国古筝专业教材。
《月儿高》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的过程,全曲华丽缠绵,极具舞蹈性,描写了月亮从海上升起直到西山沉没这一过程中的种种景色和意韵。这里有浩瀚的海涛,也有涓涓的细流;有幽静的庭院,也有广阔的田野;有如洗的碧空,点点的繁星,也有奔流的江河,清凉的风露;既有对现实世界的精致描写,又有对月中世界的绮丽想象。整个画面银光灼灼,诗意朦胧,令人迷醉。全曲共分十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