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的音乐之旅始于工作在中国地方戏曲音乐。她曾深造于亚洲及瑞士琵琶演奏以及获得专业作曲硕士。自1986年以来,穿梭于世界音乐的舞台上。在使用不同音乐形式和语言如古典,现代,爵士和即兴的创作和演奏音乐会中,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其作品形式和内容范围广泛,曾在世界许多知名音乐节和国家上演。
“杨静的创作不仅将音乐传统融入现代,更是把东西方不同的乐器及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构成其原创音乐的生长点。与欧洲作曲家不同的是,她的音乐感悟基础是源于中国传统。可以说,这种‘东西方之间’的相遇发生在我们习惯的相反方向,即:‘自东向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瑞士评论2018)
她的学习道路经历了:童年时期的河南地方戏曲音乐训练和剧团演出工作;青年时期在上海音乐学院琵琶独奏,作曲及古琴研究;在中国民族乐队工作及担任琵琶独奏;和日本及亚洲传统乐队的交流;在日本深造作曲和音乐节的总体设计和创作工作;和许多西方爵士音乐家组成的不同的音乐组合;在瑞士伯尔尼艺术大学爵士音乐作曲及编曲;获得了现代作曲硕士学位;
杨静常常因为乐团及独特乐器组合的演出需要而为之创作整场的曲目。比如:琵琶与弦乐四重奏«心弦»、琵琶与教堂管风琴«Pipa and Pipes»、与合唱«Hidden Face Of The Moon»、与电吉他«Laut in Garden»、与小剧场艺术«龙与蚂蚁»、琵琶和钢琴«火骑士»,琵琶和亚州传统器乐团«Asia Ensemble»、 与人声三重奏、五重奏的音乐会«Swiss European Chinese Ensemble»。为保持琵琶独奏会经久不衰的音乐会,创作了不同风格的独奏曲如:«梦断敦煌»、 «品诉» 、«间歇泉»、 «九连钰» 、«御酒»、 «阙如» 、«起、翔、峪、盘» 、«消逝的城»、 «荷» 等等。以及琵琶现场演奏与多媒体结合的音乐会音乐会«Tales of Pipa» «四根弦上的交响», «琵琶时空»–多媒体琵琶音乐会九个乐章。
她创作和演出有爵士乐队作品:«Yellow in Green», «别故人»,«A letter to Mingus»,«Far East in the mirror»等。她自1999年以来,同世界一流的爵士音乐家,如美国老牌传奇爵士鼓手Max Roach,瑞士爵士鼓手Pierre Favre,美国与耶路撒冷的爵士学校创始人萨克斯Arnie Laurence及其乐团等合作即兴音乐会。琵琶与钢琴,琵琶与管风琴,琵琶与电吉他等等不同乐器的组合而创作。她演出并创作的爵士乐音乐会«Ballade For You»;音乐和剧场«春夜闻笛»;室内乐音乐会«在花园»;琵琶和弦乐«东西弦乐协奏»音乐会,委约并首演于瑞士苏黎世音乐节«在世∙界之间》。在2005至2010年期间在日本,以及2013至2022年期间在瑞士,每年应邀举办了她的作品音乐会以及以她的音乐和演奏为特色的音乐节。
作为曾经获得过不少演奏奖的她,也常常演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们作品。作曲家 Minoru Miki 2000年在«日本音乐»上写到:“杨静演奏我写的难度很高的协奏曲时,不只是在技巧上可以完美地控制,是真正的音乐性在作主导。她创作的独奏乐曲,不仅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人而且更是充分地掌握了这一乐器。我曾说她是一个天才,但是现在我要加上:她是一个奇迹…”。
杨静是瑞士作曲家版权协会SUISA, 瑞士音乐家协会Swiss Music Edition以及瑞士aaremusic.ch音乐文化协会成员。她的音乐版权国际管理代码© Suisa / YANG Jing 00477285316.
自2001年以来,她每年得到来自不同乐团及音乐节的创作委约,作品曾在许多音乐节上亮相。如德国«两河之间»夏季音乐节,瑞士«伯斯威尔»夏季音乐节,伯尔尼«当代音乐节»,瑞士«文化大观»艺术节,意大利«科莫湖音乐节»,德国«近视中国»艺术节,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音乐节»,日本«北杜国际音乐节»,瑞士苏黎世«在音乐的世界»音乐节,以色列«和平-耶路撒冷音乐节»,中国«上海之春»,日本«丝绸之路»音乐节,«长野音乐节»,«亚洲音乐节»,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诞»音乐节,瑞士«古乐论坛»音乐节等等。她用德文著有音乐论文如:«论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现代音乐的关系»(2014);作品分析«一水»(2015)等。中文音乐论文:«谈‘潇湘水云’的审美和意境»(1985/86)。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制作了不少有关杨静音乐的专题报道。
她的作品形式范围广泛,作品中对不同乐器编制的组合有探讨。如交响乐团,亚洲乐器组合,亚欧乐器,插电与不插电的乐器,多媒体组合等新的音响可能性。例如在作品:琵琶与西方乐队的协奏曲«火∙土» 委约并首演于瑞士2014秋季音乐会;合唱«旅人之歌»委约并首演于瑞士博斯威尔2014夏季音乐节;为六重奏和第七位而创作的整场的音乐会组曲«一水» ,部分乐曲首演于瑞士2015瑞士伯尔尼现代音乐节;琵琶与弦乐队的协奏曲 «冬季在莫斯科»首演于2005莫斯科冬季音乐节;亚洲乐器乐队«大河-我们的母亲» 委约并首演于2007日本北杜国际音乐节;琵琶和电吉他的«No. 9 » 音乐会首演于2010欧洲音乐巡演;爵士四重奏«Step into the Future» 首演于2007亚欧音乐巡演; «弦乐三重奏: 零-壹-贰-叄»委约并首演于瑞士Boswil2014夏季音乐节;吉他和琵琶四重奏:«西行记»委约并首演于瑞士2005瑞士巡演;音乐剧场«龙与蚂蚁»委约并首演于瑞士2013年阿尔高«新丝路»音乐节;中西弦乐重奏:«Identity» 委约并首演于苏黎世2017音乐节,2020年的交响乐作品«大地回声»等。
她不同时期组建及参与发起的乐队如:1998年在日本东京参与组建的亚洲乐器Asia Ensemble(日本,中国,韩国和蒙古的传统器乐独奏家组合);1996年的中国乐器组合«卿梅静月»;1999年在东京的中西乐器室内乐组合«杨静和结乐团»(获得2002国际室内乐奖);在瑞士2004 «瑞士爵士五重奏»(2005出演上海爵士音乐节);2007瑞士现代爵士四重奏组-不同的歌4tett-Different Song(琵琶/古琴杨静;钢琴Mischa Wintsch, 贝斯Bänz Oester,打击乐Norbert Pfammatter) 以及从她在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的教学项目中创作及组织发展出来的 «欧亚乐团»,现为«新元素乐团»均有让人难忘的乐曲。
“…她的乐团铺洒了一个音响的地毯,之上飘来不同的情绪:爆发有力的,激动的,喷发交错的,轻盈环绕的和几乎是圆周震荡的…这一切都是那末自然发生的,清晰传达的,观众忘却这其中的音乐精确度和纪律性的奥妙。”(瑞士苏黎世2009)乐团2017年 «Unter einem hellen Sternenhimmel» «星月交辉»音乐会巡演,得到了许多积极的回响。“您的音乐在我们心里回响起了很长时间…..它是如此富有表现力,多样化,多面化,令人印象深刻……一切都是巧妙的,它们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瑞士苏黎世2017)
文化间的对话对杨静来说一直很重要。早在1990年代末,她就经常邀请欧洲音乐家到中国巡演:Pierre Favre & Colleagues(瑞士)、Arnie Laurence(以色列)和Steiner Ofsdal(挪威)。 她与瑞士作曲家布莱姆先生和室内乐独奏家卢塞恩在中国和日本举办了音乐会,以及邀请了日本音乐家交流合作。同时,她将中国文化带到了世界,不断深入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音乐的丰富性。
杨静曾获得2013年瑞士阿尔高州文化基金会作曲家奖。2002获日本大阪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室内乐比赛民族音乐贡献奖;2015年被瑞士阿尔高州艺术委员会选为重要推荐的音乐家之一。从2000至2005在日本参与创意和创作的“沿着古丝绸之路”的年度巡演;从2006至2010参与创意和创作的在日本举办的«北杜国际音乐节»。从2013至2014在瑞士举办了以她的作品为曲目的«沿着新丝绸之路»系列音乐会。2017年至2022年应邀在瑞士苏黎世上演了为期一周的以她的作品为曲目的音乐节«在音乐的世界里»。
2018年瑞士NZZ新苏黎世报写到:“作曲家和琵琶演奏家杨静是一位音乐全才,在苏黎世演出的《在世∙界之间》音乐节(2018),不仅展示了由杨静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还阐释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见解。《在世∙界之间》连续6天的演出内容多元融合,既有中国传统音乐,也有爵士音乐、巴洛克和新音乐。跨越音乐界限,实现艺术交互令人赞叹。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完成这一创举,能够巧妙地衔接多元音乐流派的幕后人物只有一人,杨静,这位华裔作曲家和琵琶独奏家自2001年起在瑞士定居。本次音乐节上的演出曲目大部分是她独立创作完成的。…音乐风格多样性不仅仅反映了杨静对东西方身份的追溯。她笑着承认,她渴望新的音乐表达方式,以扩大她作为作曲家的词汇量。“说到底最重要的是,你要表达什么并且清楚地讲明白”……
对杨静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以下网址,这是杨静作品乐谱的授权通道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的不朽诗句,引发了杨静的创作灵感。
作者运用琵琶独特的技巧摘音、泛音的交织相辉突出了琵琶的音响特点及个性,表达了那珠落玉盘的横生妙趣。
作品作于1983年杨静在上海音乐学院大学二年级时。获1989年《山城杯》中国电视大奖赛优秀创作奖;1986年“上海之春”创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