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音乐学院引进人才;国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及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曾经师从张国民、张学生、宿英、桂习礼等扬琴大师研习扬琴艺术。
于海英教授多次应邀到国内外著名专业音乐院校举办专题讲座、“于海英扬琴独奏音乐会”及系列教学音乐会百余场。于海英教授及学生多次荣获国家级演奏奖及创作奖:本人获得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艺术院校奖”、“辽宁省首届文华奖”等二十余种奖项。学生多人次获得文化部举办“全国文华艺术院校奖”、“ 文化部文华艺术展演”、“ 中国扬琴艺术节”金奖。
教学三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扬琴传统流派的继承与发展、致力于扬琴乐器改革。课题《东北扬琴流派的传承与发展》获得2013年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项目。课题《扬琴单音止音器的研究》获得2017年文化部文化创新项目。首演新作品《山哈》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首推全国扬琴器乐剧《青春有爱》、儿童情景剧《动画天堂》。
于海英教授曾受聘担任文化部“文华奖”、“群星奖”及“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国扬琴艺术节”等中国重大音乐赛事决赛评委。
于海英教授多次接受媒体专访:人民日报(扬琴的知音、盛开的民族音乐之花);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访台音乐会有感;辽宁日报文艺家列传系列报道。受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邀请,多次录制《山哈》、《情思》、《炫动江南》等系列独奏及重奏。
曾经获得:“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辽宁省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由于在扬琴演奏及教学方面成绩斐然,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教授。
主要代表作:《山哈》、《情思》、《闹花灯》、《 热土》、《东北风情》。发表了《非传统民族器乐的节奏运用初探》、《东北扬琴流派演奏特点与技法应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十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元宵节之夜》、《扬琴重奏曲集》、《扬琴双音琴竹训练曲集》等专著。DVD视频教材《东北风情》、《于海英和她的学生们》。
沈阳音乐学院青年扬琴教师。先后师从于张学生、于海英教授。
曾荣获首届世界中华民族乐器大赛教师组金奖;辽宁省第四届文化政府奖文华奖优秀演出奖;首届中国扬琴艺术节邀请赛青年教师组“金奖”;中国扬琴邀请赛青年专业组“金奖”;辽宁省音协第三届民族器乐(专业组)展演比赛组合组“金奖”;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曾多次举办“刘明月扬琴独奏音乐会”;与美国施坦威艺术家托马斯•潘多尔菲同台演出,并接受邀请参加其巡演;在“感悟音乐会”中首演了新作品《战阵》;主持讲解了“丝竹闻韶——扬琴讲解音乐会;2017年开始与保利小剧场合作公益讲座;主讲辽海讲坛专题讲座“诗韵中华——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代表辽宁省文化厅数次出访国外文化交流;应艺高教育在线邀请,与于海英教授一同录制扬琴教学视频;于2016年作为青年扬琴演奏家入选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编撰的扬琴大典;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录制,2020年参加世界网络音乐节演出等。
近年来,着力于扬琴艺术的研究与传承,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著专著,参加国家艺术基金、省级科研立项多项项目研究。
《红河的春天》由刘希圣、李航涛创作于1974年。作者采用云南红河州哈尼族、彝族民间音乐素材,借鉴筝的“压滑音”技巧并模仿月琴的明亮音色,使旋律亲切柔美。之后,音乐层层推进,表现出热烈欢快的群舞场面,乐曲情绪更为激越而充满坚定信心,给人以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