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湖南醴陵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选为“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2007年被北京文联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主要理论著作
《作曲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及各种音乐评论、音乐随感等。
主要音乐作品
《苍》两种版本(笛子与交响乐队(1991)、笛子与民族管弦乐队(1998))、《觅》(扬琴与打击乐)(1988)、《竹影》(民族室内乐)(2000)、《倾杯乐》(民族室内乐)(1987)、《伊人》(舞蹈音乐)(1995)、《招魂》(混合室内乐)(1999)、《潇湘风情》(民族管弦乐队音诗)(1998)、《水中的舞蹈》(女高音与交响乐队)(1999)、《悠远的回应II》(古筝独奏)(2000)、《雨.竹》(民族管弦乐队)(2002)、《兰花花》(舞剧音乐)(2002)、《白鹿原》(舞剧音乐、与张大龙合作)、(2007)《长恨歌》(舞剧音乐)(2008)、《北京述说》(交响诗)(2008)、《伏羲-一画开天》(舞剧音乐)(2011)、《嫦娥奔月》(舞剧音乐)(2012)、《呢喃》(民族室内乐)(2012)、《如玉》(混合室内乐)(2013)等数十部作品。
主要影视音乐作品
《大磨坊》、《国歌》、《雄魂》、《毛泽东和他的儿子》等二十余部。
获奖
曾获得过中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选奖、北京建国四十周年作品征集奖、台湾“新原人”世界华人音乐作品征集奖、中国“黑龙杯”管弦作曲大赛奖、台北市第六届中国乐器大赛“指定曲目”奖、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和国五十年”优秀作品奖、台湾“2002世界华人民族音乐创作奖”、中国音乐家协会2003年第2届“金钟奖”、2004年北京市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文艺作品征集评奖“荣誉奖”与“佳作奖”、2013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新绎杯”经典民族管弦乐(协奏曲)评选“经典作品奖”。
2000年被中国文联评选为“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
2007年被北京文联授予“繁荣首都文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
著名扬琴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及扬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扬琴协会副主席。
1975年就读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师从扬琴教育家杨荣耀、赵荫河,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扬琴教育家桂习礼、张镇田,1981年、1985年破格免试为中国音乐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一直师从扬琴教育家项祖华,研究生期间随王沂甫教授学习东北风格扬琴演奏,随著名音乐理论家李西安进行理论研究。1987年毕业,成为我国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撰写了硕士论文《建国以来扬琴音乐创作的发展与反思》,并留校任教。
曾在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观摩比赛中获优秀表演奖(扬琴专组第一名)。先后在北京、匈牙利、瑞士、台湾、香港等地成功举办扬琴独奏音乐会。她的演奏专辑已由中国唱片社等多家唱片公司出版发行。乐曲《声声慢》、《竹林涌翠》、《觅》、《土家摆手舞曲》、《林冲夜奔》等,均是以她首演并广为流传。曾出访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和讲学。作为艺委会秘书长筹办及参加了文化部主办的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扬琴大会”。作为艺术总监发起、组织了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06北京国际扬琴音乐周”。作为策划人之一与中国音乐学院乐器博物馆筹建组、国乐系联合举办2014《中国扬琴艺术周》。
近年来出版了首部《中国扬琴乐器法》专著和《扬琴演奏教程精编》、《扬琴新韵 —— 作品专集》、《蝶梦飞竹—— 扬琴重奏、合奏曲集》、《儿童趣味扬琴入门》、《扬琴传统音乐作品精选》、《当代扬琴名家经典演绎 —— 扬琴传统音乐作品演奏专辑》、《扬琴考级辅导大全DVD》等教材。撰写发表了《现代扬琴音乐作品竹法探讨》、《扬琴制音类技法研究及运用》、《扬琴改革的新起点—— 蝶梦扬琴的研发》、《扬琴技法系统分类的构想与实践》、《扬琴改革的历史回顾与思考》等多篇论文。2004年,创建了“蝶梦飞竹”扬琴艺术团,作为中国首个专业扬琴艺术团,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重要艺术活动,2008年“蝶梦飞竹”扬琴组合荣获第三届文华艺术院校奖小型民族乐器组合组铜奖,荣获2012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赛“非传统乐器组合”优秀奖。主持北京市教委特色资源库项目“中国民族器乐经典曲目集萃 —— 扬琴篇”。2006年设计研发了新一代扬琴产品—— 蝶梦扬琴,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王以东,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管乐与打击乐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打击乐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打击乐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打击乐专业教学、演奏和科研工作,尤其在教学层面的教材建设成绩突出。主持或参与多项科研课题: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学术创新团队项目“中国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创新团队”成员,承担子课题“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的创编任务;完成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节奏与打击乐基础训练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首批入选北京市人才强教“长城学者培养项目”获得者;获中国音乐学院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精品教材一等奖;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重点项目奖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大型国家课题项目《华乐大典》(打击乐卷)执行副主编;国家艺术基金和北京文化艺术基金项目以及“新绎杯”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演奏家等殊荣获得者;曾在《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发表《金锣之声,光彩炫目》、《对中国“民打”专业学科定位及发展现状之思考》等10余篇论文;出版《中国打击乐教程》(系列)一至六册,《节奏与打击乐训练》,中国音乐学院打击乐考级教材《中国鼓》、《小军鼓》等教材,填补了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录制、出版打击乐作品与演奏专辑《鼓上铜乐》,教学VCD《快乐学打击乐》和《王以东主奏吹打乐专辑》;创作《鼓上飞舞》 《鼓上铜乐》 《鼓上舞龙舟》 《鼓威》 《鼓点乐拍》 《踏竹》 《八音和鸣》 《哒卟亚克西》等多首打击乐作品,其中部分曲目被列为国家级各类民族器乐和打击乐比赛的指定曲目。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艺术表演活动,曾作为中国交响乐团演奏员、华夏室内乐团演奏员以及华夏民族乐团独奏家,出访世界各地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举办《鼓威》 《击乐天空》 《打击风》 《敲击鼓魂》 《鼓乐四季》等专场音乐会。多次担当国家级各类民族器乐和打击乐比赛的评委,指导的学生多人次获奖,本人获“园丁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觅》,原名《澹》,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杨青教授创作于1986 年的一首扬琴作品。这是一首运用全音阶为扬琴和手鼓进行创作的乐曲,其中所涉及到的旋律旋法、和声、音程和技法等等,在当时的扬琴作品创作中极具开创意义,是一首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当代扬琴作品。作者从自然中寻觅人生之情趣,曲调此起彼伏、强劲有力。
“人们对自然意境的寻觅”及“从自然中寻觅人生的情趣”是比较符合《觅》的内容与精神的。《觅》这部作品最初为《澹》,“澹”的意思为澹然,与明代琴家徐上瀛在其古琴名著《谿山琴况》中所述之“澹”有意境相通之妙。
徐上瀛在“二十四况”之“第六况”中,论及“澹”的音乐有如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可让听者游思缥缈,使不正当的心情与想法都消逝,还说明“澹”是雅及淳趣之内涵,这就是该曲的精神所在。
——李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