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论北朝隋唐古琴指法变迁
2025-10-30
琴指法不仅是演奏技法,也是构成记谱法的基础。定弦法确定后,指法能够指示特定音响形态,所以代表指法的“谱字”可以生成记录古琴音乐的“字谱”。基于这一前提,研究特定历史阶段的指法变迁,不仅可以了解这一历史阶段演奏技法变化,而且能够体会到这一时期古琴音乐形态的变化,及其背后隐含的审美变迁。
传统锣鼓“核心语汇”与当代专业教学的结合应用
2025-10-30
中国传统打击乐艺术历经漫长的历史积淀,承中载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情感,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系,其乐种丰富、乐器形制多样、艺术表现力独特,在世界打击乐领域占据重要学术地位。然而,受区域性、融合性与流变性影响,这一根植民间的艺术形式正面临传承危机,诸多门类散落民间、濒临失传,亟待系统性挖掘与保护。与此同时,当代高校中国打击乐专业亟需构建规范教学体系,以现代教育方法传承民族艺术,这既是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传承的核心路径。
乐脉赓续 韵传华风——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综述
2025-10-30
2025年6月21日至24日,“乐脉赓续韵传华风——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在哈尔滨音乐学院举行。活动包含四场音乐会、四场专题讲座、两场公开课与两场学术研讨会,从“刘天华道路”研究、民族器乐流派、教学与人才培养、新作展示及民族器乐与交响乐对话等多维度展开探讨。活动既回顾刘天华的历史功绩,也围绕“刘天华道路”展开讨论,旨在传承民族音乐精髓,探索教育路径,谱写新时代民族音乐传承与创新新篇章。
承上启下传承发展 ——中国扬琴“项祖华现象”
2025-10-30
“项祖华现象”特指中国扬琴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实践:新中国第一代专业扬琴教育家项祖华先生以系统性教学改革思路、“保持传统,彰显个性”的创作理念,立足中国传统文化、面向世界建立中国扬琴体系的宏大构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扬琴的发展;同时,三十余年来众多扬琴学子对其创作思想、教学探索和学术理念等成就展开研究,研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中国扬琴发展历程中前所未有。
大音处士弦拢河山——琵琶演奏家、作曲家陈音的演、创、谈
2025-10-30
陈音,中国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一级演奏员,1997—2023年任该团琵琶首席,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陈音于1985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在时任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指挥家彭修文的亲自举荐下,进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工作,从此开始了他执着勤勉又充实精彩的四十载艺术生涯。四十年来,陈音始终坚守着对艺术淳朴赤诚的初心,从一位普通演奏员成长为首席演奏家,从一名琵琶的研习者成为不断创作、开拓的领路人,对当代琵琶演奏和音乐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风和国韵寄心弦 芬芳桃李育华章——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赴江阴市纪念刘天华诞辰130周年
2025-10-30
2025年5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43名师生在江阴市文旅部门陪同下,来到刘天华故居瞻仰其故居与汉白玉雕像,为其诞辰130周年献花致敬。此次活动由时任学院党委书记、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带队,特邀退休教授刘育熙(刘氏家族后人)和作曲家唐建平参与。年逾古稀的刘育熙向师生讲述故居旧事,一句“尊敬的二伯父!我们这些音乐后辈来看您来啦!”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众人以二胡音乐的经典与创新,表达对先贤的纪念与推动民乐发展的赤诚。
古琴徽间音位记谱研究
2025-10-30
古琴上设有十三个徽位,用来标识弦上音位,除古这十三明徽外,还有很多按音指位,最早的存谱《碣石调·幽兰》就用“暗徽”①这个词来表述徽间音位。《琴书大全》辑录有晚唐琴家陈拙《琴籍·明暗徽法》②,提到每两徽间有五个音位可以选用,即“上豆许、上半寸许、下半寸许、上一寸许、下一寸许”,或“徽近上、徽中间、徽近下、徽中间上少许、徽中间下少许”,从“少许”字样可以看出这些音位缺少具体量化。此外,《琴书大全》还用某徽加距离某徽的实际长度来表达徽间音位,如“八徽上约三分五厘”,写成徽分,即七徽九分③。
为人民而创作 寄真情于山河——刘锡津的声蕴国心
2025-10-29
7月5日晚,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指挥家洪侠携手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和中央民族乐团民族合唱队联合演出的“声蕴国心—民族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场以“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为底色的音乐盛宴,不仅展现出民族管弦乐艺术的时代魅力,更将刘锡津数十年如一日的创作信仰再次化为可触可感的动人音符。这位作曲家以大半生的艺术积淀证明:真正的民族音乐,始终是对人民、对国家深厚情感的抒发,始终是文化根脉与技术匠心的和谐共生。
孙文明二胡复原记
2025-10-29
胡琴演奏家、篆刻家兼中国尺八史研究专家孙以诚先生,1963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二胡专业,同年分配至浙江省歌舞团担任二胡演奏员。职业生涯中,他广泛涉足文化艺术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行业经验。2003年10月,为深入钻研孙文明二胡曲,孙以诚专程赴上海,师从孙文明亲传弟子、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吴之珉先生,正式开启系统学习孙文明二胡艺术的旅程。
古琴琴弦直径(密度)概算
2025-10-28
由于古琴的琴弦长度一致,为达到散声频率的差异化效果,各弦的直径(粗细)和张力(松紧)必须有所差异。陈长林先生选取每组弦(一至七弦)中最细的第七弦直径作为基准(定为百分之百),进而计算出其他弦相对于第七弦的百分比。假设历代大琴弦的第七弦直径以苏州方裕庭所制的0.77mm为标准,据此推算出其他各弦的直径长度,供诸家参考。
江风海韵奏新声——评大型民族管弦乐《江风海韵》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原创作品音乐会
2025-10-28
如今,地方民族乐团进京演出已不鲜见。然而,能够如苏州民族管弦乐团这样多次亮相北京,并持续吸引观众在演出日欣然前往音乐厅的团体,仍属少见。2025年10月13日晚,时值国庆中秋双节假期结束后的首个周一,北京音乐厅内掌声不绝。这场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指挥家彭家鹏携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呈现的音乐会,为首都秋夜增添了动人的音韵色彩。
欲将心事付瑶琴——纪念王迪百年诞辰
2025-10-27
2023年10月26日,是王迪诞生一百周年的日子。王迪(曾用名王效庄)生于1923年,但生前一直说1927年,原因是她1947年考入中法大学化学系,因中学时患过肺结核,上大学后复发,休学一年多,确诊不能再学化学后,于1948年转考“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后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填写了1927年。这便成了她出生日期有两种说法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丈夫邓修良生于1927年,比王迪小4岁,在男大女小的婚姻观下,两人愿说同龄。直到去世,王迪的弟弟才说出了真实年龄,在墓碑上刻下了1923年。
响了一百年的琵琶——音乐学家曹安和
2025-10-27
现代音乐学第一位女性学者,见证了20世纪女性从事琵琶演奏、音乐教育、学术研究的不凡经历。琵琶立身,一不易也;笔耕不辍,二不易也;为兄分忧,三不易也;终生不嫁,四不易也;享寿百年,五不易也。有此五不易,气象高华,独树一帜。
“刘天华脉络”寻思
2025-10-27
刘天华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为中国音乐史留下了笔画甚少的浓墨重彩——创作了13首独奏乐作品、改编移植了数首器乐曲、编写了62首器乐练习曲、整理了数本曲谱、留下了数篇文章;发起并参与数个音乐社团;创办《音乐杂志》……刘天华的无可替代,在于他的创作和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音乐近现代音乐史。但,成就、延续刘天华思想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后来者。人们攀附着自己所认同的某个符号性的观点,组合成了新的历史。对刘天华,亦如此。故以此为参照,并根据刘天华对后人影响(主要是以其作为,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的参照)之情况事实,笔者把类似的围绕某个人物构成的音乐现象,不加定义地称之为“刘天华脉络”,来阐释对其“叩问”。
曹东扶与河南筝派特色器乐化语汇形成的解析
2025-10-24
本文以河南筝曲为例,将视野延长至其民间母体河南大调曲子、板头曲之中,在实地考察与形态分析中,探析河南筝从大调曲子伴奏乐器到板头曲主奏乐器,再从板头曲合奏向河南筝曲独奏进发的器乐化演进脉络,并以河南筝派奠基人曹东扶为线索,探寻20世纪中叶中国器乐独奏流派艺术从民间向学院转型过程中,民间艺人身份转型与器乐独奏艺术流派形成之间的种种关联。
琴音沧海:一种缘分 二重叙事—— 为二胡演奏艺术家闵惠芬而写
2025-10-24
闵惠芬在中国二胡音乐中,以专业化语汇诠释了民间艺术的音韵,以传承、创新的理念树立了当代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念。她特有的执着与纯粹,对二胡艺术的追求、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希翼,通过她生动的艺术历程,释放出一位优秀艺术家独特的精神情怀。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 ——以《煞尾》、《惜惜盐》为例谈刘青的民族室内乐创作
2025-10-21
刘青是我国当代一位颇受关注的女性青年作曲家,迄今为止创作了多部优秀音乐作品,涉及诸多音乐体裁。《煞尾》与《惜惜盐》是其目前创作的仅有的两部民族室内乐作品,首演后均获得了相当不俗的反响。本文试图以《煞尾》、《惜惜盐》为研究对象,对作品的立意、整体结构分析、传统音乐元素、创作观念以及审美等方面做延伸性的研究,进而对其民族室内乐创作的整体特征做进一步梳理。
制乐与传艺——孙文明胡琴音乐研究(节选)
2025-10-21
本论文将对孙文明胡琴音乐作品进行多方位的研究和解读。全文分为三部分,首先本文在清晰把握孙文明人生经历的基础之上,主要集中于孙的“琴艺生涯”,以历时顺序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进行阐述和再释。其次,对孙文明全部11首胡琴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将其音乐创作特点与音乐素材重新整合,发掘孙文明音乐作品中的内在关联以及最具特色的“孙氏”音乐语汇与琴乐观念。最后,通过孙文明传艺的继承者进行音响版本分析,以期看到孙文明的传艺方式、胡琴音乐作品在学院路径中的传承与流变。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的题解及其功能性研究
2025-10-17
《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是由查阜西先生主编,1958年出版的重要古琴领域专著。该书对当时存见的百余本琴谱集进行了资料编汇,并将谱集中的标题、解题、后记等文字内容摘录附册。本文以《辑览》中的“题解”为切口,在探其作用于琴乐功能及价值的过程中,试对《辑览》学术性、研究性及再应用等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其进行论述,在探讨前人《辑览》之编汇贡献同时,挖掘“题解”这一兼具“琴乐功能”与“文学性”的特殊文本其自身于史料、文学、琴乐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及研究价值,并希望通过题解研究的实际写作,对《辑览》学术应用问题进行实践呈现。
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变奏手法
2025-10-17
变奏手法广泛地应用于各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之中,它是表现民间音乐家演奏上即兴发展创造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奠定民间音乐作品中变奏结构的基本原则。 中国民间器乐作品,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多样的变奏手法,某些独特而富于专业化的变奏技艺,在表达作品乐思推动作品旋律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光彩和乡土气息,实在令人惊叹。本文所归纳的民间器乐曲中常用的变奏手法,只是在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民间器乐作品,远不能概括和总结民间器乐作品中广阔而又生动的音乐创造。本文仅为抛砖引玉而已。
民族器乐曲常用的结构布局章法——起承转合
2025-10-17
我国有不少传统器乐曲是从诗、词、曲衍变而成的。如《柳青娘》《风入松》《急三枪》《水底鱼》《茉莉花》《打枣》《寿亭候》《万花灯》《关公过五关》等等,都是从声乐作品衍变而成的器乐曲,尽管经过器乐化加工,音乐有了较多的发展,但原声乐作品的格律、结构等仍被保留着。因此,我们在探索民族器乐曲的结构规律时,了解一下诗、词、曲等的结构章法是很有好处的。
民族民间器乐曲中的八板体
2025-10-16
民间器乐曲牌《老八板》和《老六板》,全国广泛流传,故又有《天下同》之称。但是,《老八板》和《老六板》,由于结构、速度、节奏节拍和调式与旋律等等方面的不同,变体很多,故又有《八板头》、《八板尾》、《花八板》、《慢八板》、《花六腔》、《慢花六》、《中花六》、《八谱》……等等名称,如有的第一、二乐句都是四小节,每一小节击两“板”,每一乐句共计八“板”; 有的第一、二乐句都是八小节,每一小节击一 “板”。每一乐句共计八“板”,或全曲八个乐句, 每句指一 “板”,故称《八板》或《老八板》(指原形),如有的第一 、二乐句都是三小节, 每一小节击两“板”,每一乐句共计六“板”;有的第一、二乐句都是六小节,每一小节击 一 “板”,每一乐句六计六“板”;或全曲六个乐句,每句指一 “反”,故你《六板》或《老六板》(指原形)。
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因素
2025-10-16
古琴曲《阳关三叠》属琴歌类,有唱有奏,还有唐朝诗人的著名诗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艺术珍品之一,我们有责任对它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本人的探索,主要是在音乐的曲式结构方面。该曲的流传,虽有不同版本,但据我所知,从宏观看,其结构大体都是一样的。为了便于读者寻谱和分析,本文暂采用管平湖先生演奏、王迪记谱的版本(见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
探幽发微——谈中国传统器乐创作规律三则
2025-10-16
本文拟通过对中国传统器乐创作规律的探讨,借以说明这些传统音乐特有的创作规律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以达到“古为今用”。
传统丝弦乐器的音色重构—胡登跳丝弦五重奏作品《欢乐的夜晚》解析
2025-10-16
胡登跳的丝弦五重奏作品《欢乐的夜晚》是一首在有限的乐器构成中变幻出绚烂音色空间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作品以音色为纽带,织构了一个既迥异于西方重奏音乐又有别于中国传统丝弦乐的音响世界,呼应着中国传统音乐长期以来对音色感知的敏感与一贯的美学追求。
回归本体——作为档案的乐器藏品研究
2025-10-15
回归器物“本体”的乐器学研究,就是以“物(乐器)”为“文”。把乐器作为直接材料,从器物细节中考察制作特点,从乐器上保留的使用、修复痕迹,找寻历史音高信息,探究逝去的制作技艺、演奏技法,推断使用者的演奏习惯,回溯乐器的生命历程。这一过程则犹如翻开一份尘封的历史“档案”。本文围绕博物馆乐器藏品及策展过程中的“二度田野”考察,结合物质文化研究中的本体论转向(OntologicalTurn),讨论人类学视域下回到乐器本身的发现,在物(乐器)与自然、环境、人在互动关系中反思乐器学研究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以期在“整体主义”立场上认识自然与文化、人类和非人类的关系。
斩获“金钟”,8年100场!这部作品何以铸成精品?
2025-10-15
近日,由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委约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荣获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管弦乐组)作品奖。9月25日,该作品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第100场纪念演出。
作为特殊文献的老乐器——材料、声音和文化遗产
2025-10-14
乐器不仅是特定形态的物质实体,更是人类音乐乐文化生活的重要见证物,同时也是“信息载体”。①老乐器,不仅具有一般“老物件”的时间价值,更重要的是,作为承载音高的“器物”,其本身保留的音高信息,对于研究留声机之前“哑巴音乐史”时期的音高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一价值“通过保护它们免受侵入性(intrusive)修复和使用造成的物理损坏来实现”②。
从“器”的变化看“声”的变迁——以“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为例
2025-10-13
2021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举办“百年二胡回望暨王根兴制艺作品展”,该展览通过百年来不同历史时期的30余把二胡“器物”,“再现”百年间不同二胡的声音,展现了二胡“百年声音历史”的变迁。文章以此次展览的展品素材为基础,找寻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二胡的音色差异,借此探索百年来国人在二胡音色审美和声音感觉上的变迁。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2025-10-13
“静”是我国历代琴家关注、探讨的音乐美学重点范畴之一,从《诗经》的“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到《溪山琴况》之“静”况,该范畴与古琴音乐密切关联,影响了我国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塑造,其对于声音、音乐的理解、体验和感受能力深深影响了两千多年中国人的艺术体验。在古琴音乐中,“静”的审美观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在中国唐代古琴音乐实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功能?本文以唐代三篇琴论——吴冕《昭文不鼓琴赋》、张随《无弦琴赋》、薛易简《琴诀》为例,旨在剖析“静”这一音乐美学范畴与唐代古琴音乐审美的关联问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