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水韵华章——听《江河湖海颂》奏响时代强音
2025-09-03
民族管弦乐《江河湖海颂》,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之作。8月24日晚,在江苏淮安大剧院隆重上演,音乐会由指挥家彭家鹏执棒,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演奏。该作品自2021年10月首演以来,已在国内开展多轮巡演,历经五年打磨,作品日臻成熟,在观众中收获热烈反响,成为近年来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中一部兼具艺术性与时代性的代表作。
为笙而活 一生无悔——访制笙名家赵宏亮
2025-09-01
笙,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是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且对一些西洋乐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8年,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几支匏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笙。 一件乐器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当代制笙名家赵宏亮,就是笙的传承人。
张凌:国韵新声 代际相承——“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学理综述
2025-08-28
2024年11月13日至18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浙江音乐学院成功举办。研修班围绕“推广与培养”主旨,全力发掘并培育青年民乐精英,搭建广阔平台,整合多元资源,促进其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项目经由严格遴选,从“国韵杯”“华乐杯”及“民族管弦乐新作品征集”等重量级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中,进一步筛选精英。笔者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学院青年琵琶教师,因在第二届“国韵杯”民族器乐艺术展演中荣获“民乐之星”而顺利入选,成为研修班一员。
潘勇刚:守正创新传民乐——研修班学习中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2025-08-28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和教学工作,我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对提升知识和能力的渴望愈发强烈之时,我收到了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的录取通知。于是,2024年11月13日至18日,我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首届“国韵杯”民族器乐展演“民乐之星”(最高奖)代表,有幸参与了这次研修班的学习。
心弦有意 壮心不已
2025-08-28
8月3日,“烟雨江南——吴玉霞与艺苑学者·琵琶名曲音乐会”在中山音乐堂举行。作为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尽管已年过花甲,但手持琵琶活跃于各类舞台、讲台依然是吴玉霞艺术生活的常态。也因此,她的艺术呈现与思考始终跃动着蓬勃风华与宽广视野。这场音乐会亦然。
追求极致艺术的“全能”指挥家——专访指挥家彭家鹏
2025-08-28
有幸受《音乐生活》期刊编辑部的邀请,在青年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李博副教授的引荐下,笔者于2025年6月19日赴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对一级指挥、全国政协委员、第76和77届国际青年音乐联盟执委、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四个一批”人才、湖北省人民政府“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武汉音乐学院特聘教授彭家鹏先生进行了专访。在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办公室里,这位华发蓬松、颇有小泽征尔之风的著名指挥家以无比亲切温和的语态,毫无保留地向我们分享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宝贵回忆与对指挥这个伟大职业的深刻认知……
熟能生巧,熟一定能生巧吗?——以练琴为话题的思考[1]
2025-08-27
练琴是学习演奏艺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甚至是伴随一生的音乐活动和艺术行为,而研究练琴(如何练琴、如何提高练琴的成功率)则是演奏专业的教学者与学习者不可逃脱的使命。本文以“熟能生巧”“熟,一定能生巧吗?”“熟如何能生巧?”为核心话题,来探讨如何练琴的问题。
中国扬琴之美——从其根植的文化土壤谈起
2025-08-27
中国民族器乐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承载着历史、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等不同侧面的印迹,这些不同的侧面又通过音乐语言完整呈现出来,形成特定的音乐风格,渗透着时代的文化精神。中国扬琴艺术的发展也遵循着这一规律。明清时期俗文化观念下的美学思潮对扬琴艺术的美学内涵、乐器形态等多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此为线索,从中国扬琴艺术根植的文化土壤谈起,阐述中国扬琴艺术与地域文化结合的广泛性,及其在审美表达中具有的差异性。同时,从中国扬琴艺术根植的文化土壤谈起,对中国扬琴的审美特征加以研究总结。
二胡无距离 拾音技术之探讨
2025-08-27
在文艺舞台上,各种乐器均需配备拾音用的传声器,亦称话筒,它还需要与支撑架子配合使用。例如二胡独奏表演,往往需要在乐手二胡前后设置2台传声器。在传声器的使用方法上,一般要求传声器对准声源(二胡)中心保持约20厘米左右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远了声源信号衰减,背景噪声电平增大,会影响拾音效果。对演奏者来讲,既要诠释乐曲情感,又要展示个人演奏风格,又不能有失拾音效果,这样的要求确实太难以兼顾了。
陈长为:新生代琵琶传承人的弦上人生
2025-08-26
陈长为,旅法琵琶演奏家,红琵琶乐团创办人、温州市流行音乐协会琵琶专业委员会会长,师从我国琵琶泰斗刘德海先生,中国音乐小金钟优秀指导教师。世界音乐马可·波罗音乐航行项目特邀中国乐手,出版有专辑《金色的梦》《听琵琶唱歌》。
独抱灵和遍九州 任诞生涯寄玉琴——日本琴士浦上玉堂琴事、琴学述考
2025-08-25
浦上玉堂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画家、文人、琴士,其才学震烁青史,著有《玉堂琴谱》《玉堂琴士集》等传世。浦上玉堂幼年学琴,及长从于多纪蓝溪,是东皋心越琴脉第四代传人,其琴学贡献影响了古琴在日本后世的发展、流传,并对催马乐复兴、中日音乐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首次对浦上玉堂其人进行专项琴学研究,聚焦于浦上玉堂的生平、琴事活动、师承脉络及琴学贡献这四个方面,由此认为浦上玉堂作为日本江户时代文人尚琴这一时代缩影,自力扩大了古琴的传承群体范围,这些以浦上玉堂为代表的一种文人画家以琴鸣志,进一步进行自我身份的解构、重建与认同。
张果晗:初心如磐,奋楫笃行——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学习心得
2025-08-21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登高而博见,七场讲座对谈、两晚小组研讨、两地调研实践、一场观摩音乐会、一场汇报音乐会、在风景宜人的浙江音乐学院里,我历经了一趟内容详实,形式新颖的研学之旅。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在研修班的平台上,我有机会学习多位学界泰斗、音乐名家的真知灼见,结识了许多同样追寻国乐梦想的同仁朋友,更是有幸受到来自前辈老师们的温暖帮助与勉励,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为期一周的学习,为我指明前行的航道,找准前行的灯塔,静思研学光阴,收益良多。
播撒盛夏的梦想——记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五周年音乐会
2025-08-21
2025年7月30日,一场聚焦民族音乐未来的青少年音乐盛会在长沙音乐厅拉开帷幕。值此庆祝五周年重要发展里程碑之际,作为主办方的湖南青少年民族乐团创新形式,特邀全国五支优秀青少年民族乐团齐聚长沙:湖南师大附中教育集团红枫民族乐团、北京五中金帆民乐团、厦门市海沧区青少年宫民乐团、杭州少儿艺术团民乐团、常州市民族管弦乐学会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团。音乐会由特邀指挥马帅、常任指挥刘晓川、姚广以及各团常任指挥联袂执棒,六支少年乐团同台献艺。
“闵式”二胡传播符号的建构——音乐声学视域下闵惠芬音响资料再审视
2025-08-11
立足于传播符号学、音乐声学的交叉视域,以闵惠芬音响资料的系统阐释为基点,可延伸出一种以“闵式”二胡传播符号(能指、所指)为核心构想的学术空间。在概念谱系、机制要素、逻辑体系的思考与磋议下,构建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中“声学图谱-传播符号-文化内涵”的三维模式,能够揭示声音表征与技法样态、文化隐喻之间的动态互寓关系。对此,还可以借助声学分析工具提取声音特质,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析音响符号在文化传播中的重构过程,通过音响符号的编码、解码理念实现传播符号生成中的数据化采集与视觉化转喻。这种质化、量化互嵌的研究形式将为“闵式”二胡传播符号的框架之构设注入活力,促其从传统的经验描述范式向当下的模型建构范式转型。
塞上风雨思 亩异禾同颖——记马迪与林谷珍
2025-08-08
2025年6月30日,著名竹笛演奏家、陕西音乐家协会笛箫学会会长马迪69岁生日,马家军弟子们从天南海北相聚长安,为马迪老师隆重庆祝。氛围热烈而温馨,被亲爱的家人与各有所成的弟子们包围,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林谷珍先生也送上了真挚的祝福:“祝马迪老师生日快乐,平安健康。”
高音波:从偶然到执着的音乐之路
2025-07-21
在今年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的“第九届民族管弦乐(独奏、重奏)新作品征集”的活动中,重奏作品《古调今韵》凭借卓越的艺术感染力脱颖而出,荣获入围作品。近日,笔者有幸对高音波进行专访,聆听他娓娓道来《古调今韵》背后的创作故事,以及他充满探索与坚持的音乐之路。
走进紫竹林——纵观建国以来笙的发展
2025-07-17
笙属气鸣乐器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是世界上唯一的耦合振动乐器,即笙簧片振动与笙管空气柱共鸣发音。笙管大多是由天然紫竹制成。所以,中国笙会副会长曹建国称首届中国笙艺术研讨展演会参加人数之多,他们的百笙齐奏,是走进了紫竹林。(丰元凯,2003年4月稿)
姜建华:我的胡琴会唱歌
2025-07-11
提起二胡,国内的朋友想到的第一个人可能不是姜建华,但走出国门,尤其在日本,姜建华几乎是二胡的代名词。
机之心于指尖奏民乐之魂——评上海民族乐团《零·壹|中国色》
2025-07-11
近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AI(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运用屡见不鲜。当AI涉猎至音乐领域、技术进步到输入关键词即可生成曲目时,人们不禁发出疑问:AI写的音乐真的能听吗?2025年5月1 日晚由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天琴实验室打造的《零·壹|中国色》国乐与AI音乐会于上海音乐厅上演,这场音乐会便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卷。技术遇上了艺术,传统遇上了创新,AI作曲赋予框架,演奏家们赋予血肉,这晚,一串串音符随演奏家们指尖纷纷起舞,屡屡古音如风般穿越时间的长河,融汇AI的星辰,在春夜中绽出最美的色彩,引人沉醉。
一个音乐与AI携手共进的创举——评5月1日《零·壹|中国色》上海民族乐团国乐与AI音乐会
2025-07-11
对于AI(人工智能)在艺术的运用,现在仍是众说纷纭,既有对技术革新的兴奋,也有对艺术本质的担忧,“AI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生成一首曲子”、“AI缺乏感情,艺术永远需要人类”……那么,AI所创的乐曲究竟如何?演奏家们是如何演绎这些作品的?本场音乐会给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从《中花六板》陈永禄演奏谱看江南丝竹中二胡演奏的加花与装饰
2025-07-11
文章以江南丝竹名家陈永禄所演奏的《中花六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与母曲的关系,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并对演奏谱中三处母曲中的“字”发生改变的原因作出解释。结合陈永禄演奏谱对传统江南丝竹乐中二胡演奏中常用的各种装饰技法进行探讨,归纳出三种不同的装饰目的。通过对演奏谱中形成的“特性音调”进行深入、全面的研读,借用“叙事学”中“叙事动力”的概念,提出加花演奏谱中的内在叙事逻辑,从而为学习者更为深入地把握江南丝竹音乐演奏风格提供帮助。
浑然天成,人器合一——评上海民族乐团《脱颖而出Ⅴ》音乐会
2025-07-11
当人们不再只钟情于西方当代音乐的选择,属于中国人的音乐之美要从何处发掘?当厌倦了黑白礼服与不协和音响,可以做出哪些改变?当一个乐团决定连续多年举办系列音乐会,要怎样不断出新?4月6日的申城风和日暖,我带着问题与期待踏入上海音乐厅,这里将奏响上海民族乐团的系列音乐会《脱颖而出Ⅴ》。2016年起,上海民族乐团推出“脱颖而出”人才机制,推新人、出新作,青年演奏家成为不二主角。今年不仅是其第5次上演,也是乐团第21个乐季的首章,以此开启以《诗的国度》为重头原创的新演出季。对当晚的期待早在2023年观演《脱颖而出Ⅳ》的春天埋下种子,新的春天来了,他们会再次盛开吗?
扬琴东亚传播的历史考察
2025-07-10
作为中西音乐交流早期物质见证的扬琴,于1582年由利玛窦经海上丝绸之路引入中国澳门。经过数十年的本土化转变后,当时扬琴已经发展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扬琴以“中国乐器”的身份“二度”东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传统金属击弦乐器。扬琴的顺利传入,彰显了古代中国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中国化扬琴在汉字文化圈的“二度”传播,则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文化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也是历史上中国国家形象成功塑造的范例之一。
追忆·典范·传承——评述“项祖华扬琴艺术周”暨中国器乐人才培养范式研究与展示活动
2025-07-09
20世纪,是民乐人在激荡的时代洪流中奋起文化自救、上下求索的峥嵘岁月,亦是民族音乐人才以炽热情怀与深远视野,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的黄金时期。而今回望历史,礼敬先贤智慧,重温前辈于艰难中开辟道路的精神原点,正是当今民乐人夯实立足之本、固本培元的必由之路。
笙声不息——追忆我的恩师胡天泉
2025-07-09
七月初的济南,天空蒙着一层灰。告别厅内肃穆无声,我肃立在老师遗像前,凝望着那熟悉的、温和的笑容,恍然间又听见了那婉转清越的笙音,仿若风过竹林,月照清泉,永无断绝。老师啊,这世上万千乐声,却再难闻您吹奏的笙鸣了。
铸就时代文化自信,传承千年民族乐章——扬帆起航做新时代音乐人
2025-07-09
2024年11月13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主办、浙江音乐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在浙江杭州举行。作为上海音乐学院竹笛演奏专业的博士生,有幸参与首届“中国民乐优秀青年人才培养与推广计划”研修班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
25年,一支在博物馆里生长的乐团!
2025-07-08
盛夏,郑州溽热难当,河南博物院一间旧仓储室内,95后演奏员晏文涛正俯身于工作台。废料堆叠,一本《贾湖骨笛》著作的边角已然翻卷,油墨浸染的书页间,骨笛内径与音孔尺寸的史料被红笔重重勾勒。华夏古乐团演出中泠然奏响的骨笛、排箫等乐器,正是这双手在冬霜夏暑里,于简朴工作台上逐一刻磨音孔、涂刷漆料、雕刻纹饰而成。在这支成立25年的乐团里,像他这样守着平凡岗位却将古乐热爱熬成岁月底色的人,还有很多。
王珑与“东艺”的不了情
2025-07-07
2009年的上海,浦东新区丁香路上的“蝴蝶兰”正绽放第五个春秋。这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未来主义建筑,在打破传统剧院“高冷”形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同年9月12日,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敦煌新语»的琴音如丝如缕,在仅有四五十人的观众席间缓缓流转。 彼时的扬琴、古琴演奏家王珑(字玖拾),正站在中国传统音乐传承的十字路口,她深知千年雅乐不能囿于博物馆式的陈列,唯有重新与当代观众建立联系方有未来。“传统音乐必须走出学院高墙,回归鲜活的生活现场。”作为东方艺术中心四大系列演出之一,“海上雅乐”这场近乎冷清的首演,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剧场融合的里程碑。
“博士不是终点,而是证明唢呐学术深度的起点”——王展展唢呐博士毕业音乐会
2025-06-30
6月26日晚,王展展唢呐博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演奏厅举办。这场音乐会见证了首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唢呐)专业方向学术型博士的诞生,既是王展展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也是他近年来艺术探索的一次丰硕成果展示。
于弦鼓和鸣中见和平夙愿——记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和平之光》
2025-06-30
上海,这座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国际化大都市,始终展现着它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这一盛大舞台上,民族管弦乐闪烁着独特光芒,将传统元素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向世界娓娓道来动人的中国故事。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