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音网站
首页
新闻
文章
视频
音乐
文章分类1
文章分类2
文章分类3
首页 / 文章系统
文章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概述
2025-03-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域民族器乐的作品创作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许多民族器乐精品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1978)这一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的重要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移植改编和独奏为主要创作体裁的作品形式逐渐发展为体裁多样、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创作局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民族器乐演奏家为主要创作群体逐渐发展到专业作曲家广泛地参与到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之中。总体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是一段闪烁着创造光芒的历史时期,东北地域民族器乐作品创作的成果是丰硕的,体现了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特征。
音乐专业教育需要承续传统和面向未来——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访谈录
2025-03-26
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文史哲学术背景的音乐学院院长,林在勇的音乐教育观充满人文的厚重、历史的深度和哲学的睿智。在上海音乐学院即将迎来90周年校庆之际,林在勇做客本期“院长访谈”,结合上海音乐学院90年的办学传统,畅谈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背景下,上海音乐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音乐创作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王乙教学思维规律与思维特征初探
2025-03-26
王乙在附中阶段培养的学生闵惠芬不仅附中、时代获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第一名,而且成了当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大师,并被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员赞誉为“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在附中阶段培养的学生严洁敏,不仅在附中时代获1982年全国少儿器乐比赛二胡组第一名,并考取中央音乐学院本科,而且从教后,获1996年台北市国际二胡协奏曲大奖赛一等奖;在大学阶段培养的学生周维,不仅学生时代获1982年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南方片)优秀演奏奖,而且毕业后到东方歌舞团工作,现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在附中和大学两阶段培养的学生马晓晖不仅毕业后到上海民族乐团工作,还任独奏演员和二胡首席,并获1995年“宝钢杯”高雅艺术表演奖;在现阶段培养的业余学生吕芳仪(11岁,随王乙学琴已5年)不仅获上海市第二届“仲乐杯”二胡比赛一等奖,还在出访日本、新加坡的演出中,受到外国观众的热烈赞扬。
融技、音、意一体的艺术教学─王乙教授二胡教学六十周年
2025-03-26
回顾近代二胡演奏艺术史,继教育宗师周少梅、刘天华、蒋风之、陆修棠之后,在二胡教学上有突出业绩者,可数王乙教授。在国内外乐坛享有盛营的闵惠芬等一批二胡演奏家,均出自王乙教授门下。
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非协奏曲组合:《打家业》与《风越苍茫》
2025-03-26
进入21世纪以来,将一件(组)民乐与交响乐队相结合的创作模式形成新趋势,其在发掘与转化中国音乐文化特性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结构力和表现力。贾国平和周湘林两位作曲家通过各自的作品,展现出了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并以不同方式回应了民乐与交响乐队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与“众”作为整体结构力的辩证发展、“一”与“众”不同角色的对冲与协调、“一”与“众”的动态互动与重构超越,为中、西方音乐语言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路径。
王乙的二胡教育思想
2025-03-26
本文详细阐述了当代二胡艺术的一代宗师王乙先生培养学生强调艺品人品合一,注重健全学生人格;辨证施教形象生动,注重开拓创新思维;广采博收铸造基石,厚积薄发方成栋梁的音乐教育思想。
论王乙二胡教学思维规律与思维特征 —纪念著名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王乙先生诞辰90周年
2025-03-26
南派二胡奠基人陆修棠教授生前有三大弟子,即:王乙、项祖英、马友德。20世纪60年代,王乙培养了闵惠芬;项祖英培养了肖白墉;马友德培养了陈耀星。作为陆修棠的大弟子王乙自1932年在吴县乡村师范随其师学习起,至1966年陆先生谢世止,与陆先生共有34年的交往,加上王乙自小就勤奋好学,故他掌握“陆派”二胡艺术的精髓最为深刻,并形成了自己的演奏与教学特征。
他从田野走来——浅析王乙教授的二胡教学体会
2025-03-26
1998年4月8日晚,上海音乐厅的“王乙教授教学生涯60周年纪念音乐会”盛况空前,以闵惠芬为代表的8名不同年龄层次、并天南地北的弟子,轮番登台,一展技艺,可谓之高足鼎立。
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与弊 ——以王昌元演奏古筝曲《战台风》(1975年版)为例
2025-03-25
文章以王昌元演奏古筝曲《战台风》(1975年版)为例,以音乐表演的美学原则(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技巧与表现的统一)为标准,分析经典范本对音乐表演学习的利与弊,进而探讨习琴者应该如何利用经典范本进行音乐表演学习。
林石城先生对琵琶专业教学的杰出贡献
2025-03-25
被称为中国琵琶艺术界一代宗师的林石城教授,为中国的琵琶事业贡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他的主要贡献在于:整理和总结中国传统琵琶艺术,开创中国专业琵琶教学,总结和发展琵琶演奏技术,建立系统完整的专业琵琶教学体系,提倡尊重传统的学术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倡导尊师重德、教书育人的学风,培养出一批杰出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
管见中国古筝发展之轨迹
2025-03-25
回顾中国古筝发展的历程,从筝乐的沿袭,技法的衍变,管见中国古筝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轨迹。展望未来,强调在创新的同时要注重传统的继承。
《战台风》三种演奏版本分析
2025-03-25
《战台风》是由王昌元在1964年创作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此曲作为筝曲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本文对此从时代的背景和艺术表现角度出发来讨论曲目的特色,并选取由王昌元演奏的版本与王中山、林玲改编演奏的版本进行分析。
江雪古筝作品的创作意涵诠释
2025-03-25
青年作曲家江雪的古筝作品是她四处游历中所作,笔者也在台湾先后首演了四部古筝作品,深感作品有着自身的叙事语法及音响结构,并表现出古筝特有的音色。笔者希望藉由本文让更多爱乐者认识这一系列新作品,亦冀求从这几部筝乐作品之特色叙述中,探求作曲者创作的内在意涵,以期有助于筝乐创作的发展。
浙江筝刍议
2025-03-25
中国筝乐由于不同地区的筝乐都是和本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联系,因而形成不同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又必然是通过不同的手法、一定的代表人物和足够数量的曲目表现出来,这就是源流。将汉民族筝乐分成五个主要流派,亦即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和浙江筝。其中包括伽耶琴和蒙古筝(牙托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革期间的筝乐艺术
2025-03-25
文革中后期,古筝在民族器乐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作品数量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度,对其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浙派筝乐艺术获得了较大发展。
王昌元筝友见面会纪实
2025-03-25
著名美籍华裔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又回到家了。这对杭州的筝友来说,的确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儿。2006年岁末上午,在西湖饭店一间不大的会客厅,终于见到了古筝演奏家王昌元。她朴素的衣着、慈蔼的音容笑貌以及利落简洁的谈吐,给在座的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项祖华扬琴琴诀在当代的衍伸理论和应用
2025-03-24
“左右全能、点线有致、曲直兼济、纵横交织”十六字琴诀是由项祖华先生于1981年提出并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扬琴弹奏技艺》中首次刊载的关于中国扬琴艺术的精辟论道,笔者在硕士论文《解读扬琴琴诀——项祖华中国扬琴艺术“正反合”理念初探》中指出:项祖华先生提出此琴诀的核心目的在于运用宏观的文化视角和精练的语言表述,高度概括中国扬琴艺术面向未来的技艺发展趋势与审美特征。当代中国扬琴艺术实践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在琴诀提出后的十几年里又有了许多与之关联的新发展,本文通过对这些新发展的分析,阐明琴诀对于扬琴演奏技艺发展的理论影响及其衍伸应用。
赵玉斋与山东筝派艺术传承、发展及创新
2025-03-24
本文以山东筝派艺术的传承为研究基础,以著名筝乐艺术大师赵玉斋先生的艺术创造为切入点,通过多年来作者本人在山东筝派艺术传承方面努力研究的结果作为附证,着重论证山东筝为代表的中国古筝艺术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
东北地区传统筝派的历史流变与传承
2025-03-24
我国东北地区民族民间艺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并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性。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东北地区涌入了一批优秀的古筝教育家,为东北地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文基础。通过与当地艺术文化的融合,传入的传统筝派汲取着黑土地孕育的文化元素,创作出新风格、新题材、新形式的筝乐作品与筝文化,填补了之前古筝艺术在东北地区发展的空缺。
新中国古筝放异彩 ——回顾“东北鲁艺”“东北音专”筝业发展二、三事
2025-03-24
筝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回顾我国现代筝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之瑰宝——古筝,几乎濒于绝响,“东北鲁艺”、“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执行了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抢救、继承、发扬的好政策,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以体会到好政策、好干部、好教师、好学生,四者相关联的重要性、迫切性、必要性及科学性。
我的爸爸蒋风之
2025-03-20
1952年我11岁的时候,考上了当时坐落在天津大王庄十一经路的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它是附中的前身。我先学钢琴,第二年分主科为小提琴,1956年当附中开始有民乐演奏专业的设置时,我开始学习二胡,自此,我也走上了爸爸所热爱的民族音乐道路。
润声作韵 细腻入微——蒋凤之二胡艺术表现手法研究
2025-03-20
蒋凤之的二胡演奏素以典雅、深邃、手法细腻而富于变化著称,在他的演奏中,有意识地将中国音乐艺术表现中的旋律加花手法、声韵变化以及虚实处理在二胡这件乐器上发挥到了极致,这是蒋凤之二胡演奏艺术最具特色之处。文章通过分析他演奏的《汉宫秋月》、《病中吟》等二胡曲的表现手法,重点对蒋凤之二胡艺术中的声韵变化及其技法形态作了深入探究。
蒋派胡琴技术特点研究
2025-03-20
二胡发展有众多流派,蒋派胡琴是蒋风之先生创建的胡琴学派,本文从运弓、揉弦等方面研究蒋派胡琴的技术特点。
回归·爱 ——谈刘德海先生遗作《平安玉珠送亲人——献给白衣天使》
2025-03-20
琵琶独奏曲《平安玉珠送亲人——献给白衣天使》为刘德海先生绝笔之作,也是他讴歌生命与人性之歌。笔者尝试以一个“局内人”的视角,从乐曲的创作背景、演奏技法、人文哲思等方面解读刘德海先生的琵琶创作理念,探寻他追求生命本真与人间大爱的真理之光。
采访余其伟
2025-03-20
“传统的”与“现代的”广东音乐;对广东音乐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看法;音乐观与人生观;与作曲家李助昕的合作。
丝桐遗音--新版老八张赏鉴
2025-03-20
这次古琴“老八张”正式再版,中唱上海分公司邀请我来和大家谈谈对这套唱片的赏鉴,在我看来,这次“老八张”的再版,对于我们的史料意义甚至更大于任何惊喜。毫无疑义,“老八张”是我国民乐中最畅销的一套唱片,此套唱片第一次于1994年出版,二十年来,这次是第三版。这套唱片带给中国古琴界、中国音乐界、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今年第三次再版,中唱上海的制作者们不仅在装帧上做了改动,还在内容上纠正了被大家之前指出的三处错误,近日我从中唱的网站上看到,他们已启动了“中华老唱片保护工程”,将着手把13万张20世纪以来的老唱片整理出来。因此,我今天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老八张”的成功给中唱上海的制作观念和理想也带来启发,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与古为新 —刘德海“传统的翘望”音乐会侧记
2025-03-20
2021年4月10日,为缅怀我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刘德海先生,中国音乐学院在国音堂举办了刘德海音乐艺术周—“传统的翘望”音乐会,用音乐这种最好的方式表达对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同时展现了先生在音乐创作、教书育人、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和艺术成就。本场音乐会再现了刘德海先生主导“1行动计划”以来,团队在田野调查中已经搜集学习过的民间音乐,同时还集合了一部分音乐院校、民间乐团、社团要做还未做的民间音乐和部分创作音乐。在北京乃至华人音乐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更引发了人们对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和创新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艺术家的风范 为纪念蒋风之教授诞辰九十周年而作
2025-03-20
人们对已故者表示怀念和敬仰之情时,常常说“风范长存”。其实这四个字的份量是很重的,不能随口就说。但是,今年四月二十七日是二胡艺术大师蒋风之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在怀念蒋先生时,首先跳进我脑海里的却正是这四个字。我想,这是蒋先生生前的品格节操堪为我辈楷模的缘故。
鲜明的旗帜,永恒的丰碑 听刘德海音乐艺术周“和美颂”音乐会
2025-03-20
4月的北京满园春色,到处都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而位于京城北四环边缘的中国音乐学院,此时正在举行一个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活动:2021年4月8日至12日,纪念琵琶大师刘德海的“刘德海音乐艺术周”在这里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音乐专家、学者和教师齐聚一堂,以音乐会、研讨会的形式,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音乐先驱者、传承者和发展者。
中国当代筝乐流派之七——陕西筝派
2025-03-19
公元237年之前,筝就在秦地流行,因此,筝又称“秦筝”。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李斯给秦王的《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之后的岁月里,筝在这里曾经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然而,至20世纪初期,昔日的秦筝在今天的陕西地区已经面临濒危、失传,仅在榆林城里留有陕西筝的一丝活态余绪:用于伴奏“榆林小曲”①的榆林筝。此外,城镇、乡村均难以寻觅其踪迹,筝乐几乎已成绝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
华音网站 精彩无限!
Since 1999
华音网站 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
Copyright @1999-2021 www.huain.com All rights reserved.